佛陀教育

普贤行愿品疏节录(第01集) 


《普贤行愿品疏》节录(01

净空法师 1993年  讲于 台湾

 

【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。】

  本经的“经题”跟“品题”合起来有二十个字。这个本子是民国初年徐文霨()老居士,从大经《清凉疏》当中节录下来的。

  现在社会已经进入到高科技的时代,我们无论在哪个地区,都看到大众生活的压力普遍都相当沉重,工作繁忙,分秒必争,于是这些大经大论,确实心里面想读、想研究、想深入,而环境、时间却是不容许,于是像这样的节录、菁华在近代就出现了不少。

我们仔细观察底下一个世纪,这个世纪很快就要到来了,必定比今天更要繁忙、更要紧张。佛法的传播如果不力求简化就很难普及,很难令众生得到真实的利益。

 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,佛告诉我们,一定要求“专精”才能够得到利益。“专精”是原则。我们究竟要在哪一个法门、哪一部经论上去专修专弘?当然,众生根性不相同,所以佛菩萨只跟我们讲原则,并没有为我们指定。虽然没有跟大家指定,在《弥陀经》上再三地劝勉我们,“应当发愿,求生彼国”,这样的话在小小的一部《弥陀经》当中就曾经见到三次。

尤其是净宗这个法门,《大经》就是《无量寿经》,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讲。这个我们不必细说,在讲《大经》的时候都跟诸位详细地介绍过。多次宣讲,在四十九年说法当中只见到这一个本子,其他经论都没有见到佛曾经讲过两遍的,没有!都是一生只说一遍,唯独《无量寿经》讲过很多遍。

  我们现在从五种不同的译本仔细比较来看,古大德比我们现在人要细心,他们的看法,原本(就是梵文本)至少有三种不相同。这三种不相同就证明了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,《无量寿经》至少讲过三次。但是中文的译本还有七种失传了,失传了我们就见不到了,假如那七种要是都能够发现的话,可能与这个五种还有很大的出入。换句话说,释迦牟尼佛就不只三次宣讲,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会到佛对于这个法门的重视。换句话说,这个法门深契这一个世界众生的根性,依照这个法门修学必定得度。所以佛是大慈大悲极力地宣扬,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,我们都知道经中所说的都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,这个法门是“以果为因”,而且是圆教佛果,作为我们因地的行持,这是真正不可思议。

  佛在《观无量寿佛经》这一会里面,教导我们往生净土的方法,往生净土要具备哪些条件,说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我们如果想这一生要脱离轮回,要求生净土,这理论、方法、因果,也就是说要具备哪些条件,那是不能不知道的;不但要清楚的明了,还要认真地去修学。

第三部所讲的是《阿弥陀经》,《阿弥陀经》大主义是极力劝勉我们求生净土,不厌其烦,一而再,再而三,真正显示他老人家苦口婆心。

  在清朝乾隆年间,彭际清居士告诉大家,“《无量寿经》就是中本《华严》”,这个话是彭际清讲的。换句话说,他发现了净宗法门跟华严境界完全相同: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是佛详细介绍如来果地的境界,《无量寿经》文字少,是略说,内容并无二义,没有差别。《无量寿经》是中本,当然还有小本,小本就是《阿弥陀经》。他把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、《无量寿经》、《阿弥陀经》看成是一部经,只是讲的详略不同,里面的义理、境界没有两样,这是彭际清居士发现的。其实比他老人家更早的,是明朝末年莲池大师。

我们看莲池大师的《弥陀经疏钞》,《疏钞》里面引用《华严经》来解释《阿弥陀经》,这样的文字非常之多,几乎每个段落都能看到。只是莲池大师没有明白说明《弥陀经》就是小本《华严》,他没有这么说,没有明说,但是你看他这个的注子引用《华严经》来解释,那已经就肯定了净宗经典跟《华严经》的密切关系。

  到了清朝晚年咸丰年间,魏源居士就将这一卷经,我们现在手上拿的这一卷经,附在“净土三经”之后,称为“净土四经”,这是比彭际清又进了一步。彭际清说相同,但是还没有能合起来,魏源居士就干脆把它合成一起,“净土四经”。这是很有见地、很有智慧的做法,对于后世修学净宗的人增加了很大的信心,使我们对净宗认识得更清楚、更明白,信心更深,愿力更切。

到民国初年,印光大师将《楞严经·大势至圆通章》又附在四经后面,称为“净土五经”,净宗经论到这个地方才真正圆满了。以后有没有再加进去呢?没有了,确实没有了。到印光法师,净宗的经论有五部经了,“净土五经”,圆满了。这五种东西我们都曾经详细讲过,其中不乏讲过很多遍的。

《华严经》,我们在《无量寿经》看到,《无量寿经》一开端,在“序品”里面,就看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,也就是十方世界往生到西方世界那些大众,“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”。这个话什么意思?都是照《华严经》这一本经里面的教诲去修行。

“普贤大士之德”归纳起来就是“十大愿王”,可见彭际清说得不错,魏源居士把这个本经收在三经后面也不错,都非常正确。

印祖将大势至菩萨这一章附在四经之后,作为净宗经论的归结,实在是太完美了。归结到哪里呢?归结到“一门深入”。大势至菩萨提倡念佛法门,教给我们“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”,这个方法好啊,太好了!非常适合于现代人的根性。现代人喜欢简单,不喜欢麻烦,喜欢省时省力,又要最高的成就。你看这么多条件,这个法门统统能满你的意,这个是诸佛菩萨彻底的悲心。那么我们依据的经论有了。

有了理论的依据、修学的方法,要怎样去做我们才能成就?这是关键当中的关键。

跟彭际清同时代有一位大法师,慈云灌顶法师,他的著作很丰富,日本《卍字续藏经》里面收的有十几种。他有《楞严经》的注解,就是《楞严灌顶疏》,是他老人家一部大著作。

灌顶法师教给我们“十念法”,对于工作繁忙之人,实在没有时间修行,他传下来的“十念法”。这个“十念法”是以一口气为一念,念十口气,这一口气当中所念的佛号不拘多少。每个人体力不相同,气的长短也不一样,以一口气为一念,用这个方法。这个方法传了很久,后人很多人提倡这个方法。这种方法一天修两次,早晚修修两次,一生当中一次都不缺,也符合《无量寿经》上所讲的“一向专念”。

  这“十念法”,十口气,现在还有人嫌它太长,没有时间,那怎么办?我这一次在马来西亚、在新加坡,我也传了一个修行的方法,比他那个还要简单、还要容易。大家听了我这个方法之后,依这个方法修学,过了两个星期来告诉我,方法好,真好,真有效果!

我这个也叫“十念法”,十念十句,不是一口气叫一句,就是十句,所以这一堂课一分钟,这总有吧!早晨起来,洗了脸、漱了口,再面向西方,不向西方也没关系,合掌念“阿弥陀佛……”(十声),我这堂课就做完了。这一堂课确确实实符合“净念相继”,因为这十声佛号里头,的确可以保持到一个杂念都没有。一个杂念没有,这是“净念”,“一念相应一念佛”,我十念,“十念相应十念佛”。

但是我这个方法一天要修九次,缺一次都不行,所以它的效果就大了。九次怎么个修法?

早晨起来修一次,这第一堂课。

吃早饭的时候,第二堂课。我们现在吃饭的时候,大家都念供养咒,“供养佛,供养法,供养僧,供养一切众生”,实在讲有口无心,没效果,不如合起掌来把一切念头放下,念十句阿弥陀佛。这第二堂课。

第三堂课是你工作上班的时候。你在上班,坐在办公桌前,还没有开始办公的时候,先合掌做一堂课,好啊!心也定了,气也平了,智慧也开了,处理事情一定处理得非常恰当,所以上班的时候修一堂。第三堂。

下班收拾好的时候再修一堂。第四堂。

中午吃饭修一堂。第五堂。

下午上班修一堂。第六堂。

下班的时候。第七堂。

晚上吃晚饭的时候。第八堂。

睡觉以前。第九堂。

一天九堂课一堂不可以缺,每一堂课只要一分钟。时间短就是告诉你,隔很近的时间马上把一切放下,一心一意就专念阿弥陀佛、专想阿弥陀佛,一天九次比我们早晚课效果大得多。

  早晚课再长,一个半小时、两个小时念完了。何况在做早晚课的时候还有妄念、还有妄想,这个早晚课不是“净念”,他的效果就不大。

早课做完之后,这一天就胡思乱想,所以功夫很难得力。

我这个“十念法”时间短,但是隔很短的时间就又有一次,一天九次,效果很显著。有不少同修照我这个方法做,做了一、两个星期就来跟我说很有效。这是我传给大家这个方法,你们不妨试试看,试得果然有效,再教给别人、传授给别人,这才能够把这个法门真正在日常生活当中收到修学的效果。

我们从古德这些作为之中,肯定了“净宗就是《华严》”,只是修行的方法不一样;用最殊胜的方法、最简易的方法、最稳当的方法、最快速的方法,在一生当中成就了《华严》的殊胜境界。

彭际清另外还有一个著作,《华严念佛三昧论》,现在这个本子我们印得很多,黄念祖居士有个讲记,可以帮助诸位理解《华严》是念佛法门。虽然讲了许许多多法门,最主要的是“念佛法门”,归结到本经,普贤菩萨“十大愿王”导归极乐,你看这多么明显、多么清楚!

我们肯定这个法门,所以这次我在南洋传授皈依,在原则上“皈依三宝”,“三宝”是“自性三宝”;“自性三宝”是“觉、正、净”,“觉、正、净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。

但是“住持三宝”也很重要!“住持三宝”落实在我们净宗,“净宗三经”都教给我们要“一心”。《无量寿经》教我们“一向专念”,“一”;《观无量寿佛经》里面教我们“一心系念”,“一心”;《弥陀经》上教我们“一心不乱”。这个重要!若不是“一心”修,就没有感应,若不是“一心”修,就不能成就“三昧”,净宗称为“念佛三昧”,可见得“一心”、“一向”非常重要!

  而“三宝”是我们修行的大方向、总纲领,像我们航海一样,那是指南,我们不至于迷失。“佛宝”就落实在阿弥陀佛,我们皈依就是皈依阿弥陀佛。

经典就落实在“净土五经”。我们的“法宝”就是“净土五经”,其他的统统要放下,这样专这才能得生、才能往生。

我们不是小看了其他法门,那就错了!我们对于其他法门尊重、礼敬,我们暂时不学,为什么?没有时间,没有这个精神,我们要把时间、精力集中修一门,一门深入。

“皈依僧”,“僧宝”也要落实在我们净宗的大德,所以我跟大家介绍三位菩萨——圣贤僧:第一位是观世音菩萨,跟他学大慈大悲;第二位是大势至菩萨,跟他学专精,一门深入;第三位是普贤菩萨,我们跟他学习拓开心量,经上常讲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那就是普贤菩萨。这三位是我们修行的好榜样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

  我们的道场成立以来,最初成立道场,我们道场的名称是“华藏讲堂”,取“华藏”的这个意思就是专弘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实在经太大了,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宣讲。

我过去讲《华严经》,至少讲了三千个小时,《华严经》才讲了一半。这些年来大部分时间都在国外,断断续续,这部经的进度就非常困难。所以这部大经我们就中止了,改讲《行愿品别行疏钞》。

《别行疏钞》确实是大经的菁华,清凉大师注得好!《疏》是清凉大师注的。《钞》也非常之好,是清凉大师的学生宗密法师作的,这个都是华严宗的祖师。我们读《别行疏钞》,实实在在感到经义的博大精深,这连《疏》带《钞》一齐讲,我们也讲了很长的时间才讲到经文。

  这一次我在海外,这边同修打电话给我,希望能够有个短的时间,十几二十次就能把《行愿品》跟大家做一个介绍。我说那好了,又得从头讲起了。我们把《别行疏钞》暂时放下,为什么取这个本子?《华严经》找注解,他们找了七种本子来问我,传真给我,我选这个本子。这个本子是《别行疏钞》的节录,所以特别用这个本子,还是讲的《别行疏钞》。节录的本子,刚才跟诸位说过了,在底下一个世纪会很流行,就是大家工作愈来愈繁忙、愈来愈紧张、愈来愈需要精简。

我今年在加州将《无量寿经》、《观无量寿佛经》、《弥陀经要解》、《大势至圆通章疏钞》,都做了节录,只有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我还没有作。这位徐居士他做了,他做了我还嫌它太长;换句话说,还要再精简,才能够契合于这个时代大众的根基,也就是大众的需要。再从这个节录里面节录,但是实在讲他只节录《疏》,《钞》里面还有很多好的教诲,应当从《疏钞》里头细心的来为现代人做个节本,这是很有必要的。

我这个节录本编成之后,在旧金山讲过《无量寿经》我这个的节录的本子,在新加坡讲《观经》的节录本,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讲《大势至疏钞》的节本,确实受到了听众的欢迎。

  这就是今年我们做了这个试验,大家听得非常欢喜。欢喜的原因不难而知。因为任何一部经论,里面总有许许多多与我们实际的的生活不相关的,但是要讲的时候呢又不能不讲,听的人呢又不能不听,听这没用处。所以往往听经有高潮、有低潮,这段经文我们听了很有受用,在日常生活当中非常需要,就高潮,用不着就低潮。我们节录的是字字句句都用得着,换句话就是说,永远是高潮,没有低潮。凡是用不着的我们都舍弃掉了,取的标准就是与我们的修行与日常生活有密切关系的,最重要的教诲、这些教训。所以用这种方法来讲,听众人数是一天比一天多,没有冷场的时候,往后弘经必定要走向这个趋势。这个是节录本的重要性。

  不仅如此,我在五年前就想到节录本的重要,世尊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宝藏,《大藏经》,这《大藏经》,如果我们不能把《大藏经》详细地读一遍,你说那多可惜!读了一遍,读了前面,不知道后头;读到后面,前面忘光了。那还是没有用处。所以我就想到,如何能把《大藏经》节录,这一百册变成一册,那我们每个人对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教训统统都受用到了,这个很有必要!

《大藏经》要节录,要编成一本。现在其他的宗教都说佛教的经太多了,我们看看也都害怕,不敢、不肯去摸它,不敢动它。请《大藏经》的人很多,都摆在家里书架上好看,哪一个人去念?有没有一个人念了一本?恐怕都找不到,你看这个多可惜!

假如我们把《大藏经》节录成一册,读的人,我相信读的人就非常之多,为什么?每一个字、每一段、每一句都是我们生活所必需的,这个我们念起来才有兴趣。

 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世间的学术,现在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对中国人的看法改观了,不像从前。从前瞧不起中国人,总认为中国是个劣等民族,他们是优秀民族。现在外国人看中国人不一样了,肯定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!这是外国人跟我讲的,西方人现在肯定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。

一个一个比,中国人第一;两个两个比,他们告诉我,犹太人第一;三个三个比,他们讲日本人第一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中国(人)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,很可惜不团结。

我在纽约讲经,外国人拿这个话来问我,最后问我一句话,为什么你们中国人不团结?先夸奖你,后来贬你,说的语气带着讽刺、讥笑的语气。我的答复也出乎他意料之外。他问我了,因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,我就告诉他:这是上帝的安排。

他听了就愣住了:怎么是上帝的安排?

我就告诉他:中国人要团结起来,你还有饭吃吗?

他的气就下去了。中国人团结起来,他们都没饭吃了,上帝的安排还让他有一碗饭吃,他也没想到我这样答复他。

  中国的典籍太多了、太丰富了!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完整的,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中国这么完整的历史。

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,乾隆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,编了一套《四库全书》,台湾翻印出来,商务印书馆翻印出来,精装像我们《大藏经》一样,精装一千五百册。多少部《大藏经》?十五部。我们这部《大藏经》一套一百册,分量是十五套的《大藏经》。这是我们列祖列宗宝贵的智慧经验,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藏,我们要不能接受来应用,你说多可惜!怎么能对得起祖宗?!

  这部大书什么人能看?我也买了一套,放在达拉斯佛教会,这里简居士代我去买的,我委托他去买的。他去见到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,总经理就告诉他,他说这部书,假设一个小孩生下来就会看,他寿命也很长,活到一百岁,他也看不完。这是真的,是事实,确实一百年都看不完,那多可惜!所以我就想,把它编成菁华录,一千五百册编成一册,那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到了。那一套书里面的内容就太丰富了,什么都有。

 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?那就看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。我们今天的社会缺乏伦理、缺乏道德,我们就以伦理、道德为纲领,在《四库》里头去搜集古圣先贤这一类的教训,编成一册。这些天天搞政治的,《四库全书》里面有专门讲政治的,也可以编一个节录,把有关政治的也节录,编成一本。每个行业都可以在古籍里头去节录一册,当然最需要的、最普遍的是修养,伦理道德的修养。所以我想找些人来发发心,把这个里面宝贵的句子、宝贵的教训节录出来写成一本。我们全书都读到了,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,我们真的继承了、真的拿到了,这都是这个时代非常需要的工作,也是社会整体的教材。

  我们在海内外提倡佛教教育,我们有方向、有目标,我们的方向目标是“四好”的教学。“四好”就是“存好心,做好事,说好话,做好人”,我们以这个方向、这个目标,及我们“净宗五科”作为节录的纲领,这就是我们在《大藏经》里面节录,我们要节录哪些东西。我们以“五科”为纲领,以“四好”为原则。“五科”就是净宗学会所提倡的“三福”、“六和”、“三学”、“六度”、“十大愿王”。以这个为纲领、纲目,把《大藏经》编一个节要,把这一百册编成一个小册,这才能真正得到受用。

这一卷经的经题概略跟诸位介绍一下。

“大方广”这三个字是“表法”,表什么?就是《般若经》上讲的“诸法实相”,用现代话来说,就是“宇宙人生的真相”。

“大”代表本体,这个宇宙森罗万象、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、根源是什么。现代哲学家讲这个“根源”叫做“本体”,哲学里头有“本体论”,就是专门探讨“宇宙万有的本体”、“宇宙万有的根源”。在本经用一个“大”来代表,因为这个东西实在说不出,也无法形容。所以,这个“大”不是大、小之大,大、小之大那就错了,实实在在不得已用这么一个字来赞叹、来显示,它代表宇宙万有的“本体”。

“本体”在佛经里面用的名词很多,譬如经上讲的“真如”是讲这个、“本性”也是讲这个、“真心”还是讲这个,《楞严经》上讲的“第一义谛”也都是讲这个,都是说的“本体”,也就是一般人讲的“真心本性”。

“方”是讲“现相”,“现相”非常非常复杂,这个“相”是从“本体”里面变现出来的,“现相”,所谓森罗万象。在佛法里面讲“十法界依正庄严”,用这个字来代表,它讲的是“相”。

“广”是说它的“作用”。它现的“相”,“相”一定有“作用”,“作用”广大无边。

  清凉大师在《疏钞》里面解释这三个字是“体、相、用”,这三个字如果我们还没有法子体会,我们可以用一个比喻,诸位从比喻里面细心去体会,譬如我们作梦。

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的经验,梦中的境界就是“相”。梦从哪里来的?那个来源就是“体”,没有来源怎么会有梦?!梦中的境界,一切活动就是“用”、就是“广”,我们从这里头细细去领会。整个的梦境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,心是“能变”,梦境是“所变”,有“能”、有“所”。

“十法界依正庄严”也是如此:“能变”的是“真性”、是“真如”;“所变”的是“万象”、是“十法界依正庄严”。我们从这个地方去领略。所以尽虚空遍法界,都是自己心性所变现的。佛在《楞严经》里面把这个“事跟理”说得很透彻。所以,古人说“开智慧的《楞严》”,也就是说《楞严》里面特别讲得详细,“宇宙人生的真相”说的详细。

  “佛”是人,什么人?觉悟的人。

觉悟什么?觉悟“大方广”,换一句话说,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、彻底觉悟的这个人就叫做“佛”。

“华严”是比喻。

“严”是庄严。我们现在一般人讲“真、善、美”,“真、善、美”就是佛经里头讲的“庄严”。

“华”,这个“华”跟开花的那个“花”是一个意思,古时候通用的,就是比喻就像一个大花园一样,一个大花园,一切品种统统齐全,一样也不缺,这个花园就太美了、太壮观了。把花比作森罗万象,比作十法界依正,全都是从“自性”变现出来,那就庄严了,离开“自性”别无一物,这是“华严”比喻的意思。

从这个题里面我们就很清楚、很明白的体会到,这部经的内容就是讲“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”。

  “经”这个字就不要多说了,我们道场里面讲得很多了。就是说明“大方广佛华严”这部经,这个课本。如果用现代的话,“经”就是佛家教科书,就是佛门的课本,这个就更好懂了。

  我们现在读的这部分并不是全经,是全经当中的一品。

“品”就好像我们中国古时候书分做“篇、章”,一篇、二篇,“篇、章”的意思。“品”是品类,凡是讲哪一类的,把它归纳在一起,称之为“品”。

这个品题在八十卷经里面叫“入法界品”,这个品题简单,可是意思跟我们这个地方的意思相同。我们这个意思明显,因为用的文字多,那个用的文字简略,意思是一样的。

“入法界”,我们看这个题也就晓得,什么叫“法界”,这个题里面叫“入不思议解脱境界”。原来“法界”就是“不思议解脱境界”,这就是“法界”,关键在你能不能“入”,关键在这个字。入这个境界那就叫“佛”了,没入就叫“凡夫”,“凡夫”跟“佛”的差别就在此地。入了你就得解脱了,这个“解脱”用现在的话来说,你就“得大自在”了,清凉大师在经上讲“理事无碍,事事无碍”,得大自在;没入,就一切都不自在。这两个境界完全不一样。

我们再从这个题里面细细去看,入了就不思议了,所以他才自在。

我们现在没有入,没有入怎么样?一天到晚“思、议”,“思”是胡思乱想,“议”是胡说八道。一天到晚胡思乱想、胡说八道,你怎么会自在?!你当然不自在。我给你解释题意你听了好懂,你看古注不好懂,确实如此。

“不思议”,你真的能够不思不议,就是佛经里面常讲“言语道断,心行处灭”。“心行处灭”——“不思”;“言语道断”,就“不议”。所以“不思议”就是这个意思:心真的定了,真的清净了。

  我们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?念佛不能得“一心不乱”,参禅不能得“定”,学教不能“开悟”,你要去追究,什么原因?心是动的,不是静的,不是定的,心是乱的,不是清净的。毛病就出在这里。

心不清净,“知见”就不正,就是“迷而不觉”。因为“觉、正、净”这三个,得到一个,那两个都得到了。心清净了,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“觉”,当然是正知正见;心不清净,当然是迷,当然是邪知邪见。这一定的道理。

所以我们讲修行,修的什么?把我们错误的“行持”修正过来,我们心不清净,把它修正过来,让心清净;我们的知见不正,把它修正过来;我们迷惑颠倒,把它修成“觉而不迷”。这叫真修。

  如果我们一年比一年觉悟,也就是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长(“觉”就是智慧增长),一年比一年身心清净,你的修学有进步,你的修学功夫得力,有成就、有成绩。

假如我们的修学,用的时间很长,修得很辛苦,可是一年比一年烦恼,一年比一年妄想多,那你就完全错误了。你修的是什么?你修的不是“觉、正、净”,而是“迷、邪、染”,那就叫颠倒,那就是经上讲的“可怜悯者”,修错了,叫盲修瞎练,修错了。

  所以真正修行功夫得力,修得不错的话,身心愉快,心地清净,烦恼少,智慧长,你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!为什么?法喜充满!我们世间人常说“人逢喜事精神爽”。

所以我们身体什么营养最好?欢喜,人常常欢喜就不会生病,不会衰老。所以你看看哪一位佛菩萨长了胡须的、哪一位佛菩萨白头发的?没有,为什么?欢喜,法喜充满。我们真正得到修学的利益,这个不可以不知道。

怎么修?你就记住经题这个原则,“不思不议”,你就得解脱,这个法子妙极了,你就“入”了;你还要“思”、还要“议”,保证你“没入”。

下面“普贤行愿”。

如果我们遵照“普贤行愿”,就“入”了,就入这个境界,“普贤行愿”是“能入”,“不思议解脱境界”是“所入”。可是此地关键的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,有“能”、有“所”还没有“入”,还在门外;虽然很靠近,走近大门边了,没进去。必须“能、所双忘”,那就进去了,这一步就进得去。所以要记住,“能、所不二”才真正叫“不思议”。有“能”有、“所”还是“思”、还是“议”,为什么?“能、所”是“二法”,“二”就不能进去,进不去。

六祖大师在《坛经》里面告诉我们,佛法是“不二法”,起心动念就是“二法”,你就入不进去。刚才讲了,你有“思”、你有“议”,这“二法”,你入不进去;一定是“一法”、“一心”,法界是“一真”。净土经里面讲“一心”,《华严经》上讲“一真”,“一心”就是“一真”,“一真”就是“一心”,“一心”是“能入”,“一真”是“所入”,“能、所”是一不是二。

我们可不可以去想?不能想,想了就是“思”。可不可以提出来讨论?不行,讨论就是“议”了。可是诸位要知道,在“不可思议”里面也“能思”也“能议”,那是什么?过来了,先要到“不可思议”,然后从那里出来就是“可思、可议”,佛才讲这些经。

所以这些经讲给谁听的?讲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听的。那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已经“入不思议境界”,所以佛在那里讲经说法,“说而无说,无说而说”,“说”跟“无说”是一不是二;这些菩萨们在听,“听而无听,无听而听”,“无听”跟“听”也是一也不是二,所以他都“入”了。这个境界不能思惟、不能想象,一思惟、想象就错了,唯一用“清净心”。

这个法门的“正行”就是“信愿持名”,普贤菩萨是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佛在“往生经”里面把方法都说尽了,“信愿持名”。

我们除了“正行”之外,我们的身体不能离开社会、不能离开人群,我们在这个社会、人群当中,怎样和他们共处、怎样度过岁月?普贤菩萨“十愿”就是个原则,“十愿”叫“普贤行”。

我们一看,这很普通!“礼敬诸佛”,我天天看到佛像都拜三拜,我很礼敬了。算不算“普贤行”?不算。为什么不算?你“有思、有议”。

如果你的“礼敬”里面“不思议”,那就是“普贤行”,为什么?“有思、有议”就有界限、有等差、有分别、有执着,没有“思、议”,这个心是平静的、是清净的、是平等的,没有分别、执着,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。所以你在这里一礼拜,尽虚空遍法界的佛你统统都拜到了,没有界限,那叫“普贤行”。一有界限,我拜这尊佛,那尊佛就没有拜到,那不叫“普贤行”。

所以这个题的意思其深无底,其广无边,真正不可思议。

“品”是品类。

这一品经总共有四十卷经文,在第四十卷经文当中,这是最后一卷,也就是这一品的总结。这一品是《华严经》的总结,这一卷是这一品的总结,可见得它是全经的总结论,也是全经的菁华,修行的纲领都在这一卷经之中。

所以清凉大师参加翻译工作,翻译完成之后,因为这部大经经文太多,不容易受持,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“别行流通”。劝人读这一卷,等于读全部的《华严经》;依这一卷经修行,等于说是全经修行的要领你统统都掌握到了。所以这称之为“不可思议”。

“疏”是注解经的,就是经的注解,“疏”是疏通的意思。怕我们遇到这个经文艰难,太深了,自己不能够通达,他以注解帮助我们,使我们对于经的义理能够通达没有阻碍,就是现代人讲的注解,这是“疏”。

有的时候我们看到“钞”,我们看到《别行疏钞》的“钞”,“钞”是什么?“钞”是解释“疏”的。清凉大师虽然注解这个部经,“注”还很深,那个注我们现在人往往也有困难,看不懂,所以宗密大师再用“钞”,“钞”就是解释“疏”,就是注解的注解叫“钞”。

  时间相隔一千多年了,大概有一千三百年,这部经翻译的年代是唐朝德宗贞元十二年。贞元十二年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,现在是一千九百九十三年,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。一千三百年前,宗密大师解释这个注解,这注解的注解,我们今天看起来还是非常困难,还需要细细的讲解,我们才能够了解经中的大义。所以注解、注解再注解,我们才有办法才能够体会。真正能体会,那得的受用是不可思议,最怕的是曲解经义。

  你看一开经,我们都念一个“开经偈”,“愿解如来真实义”,万万不要“曲解如来真实义”、“误解如来真实义”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

可是曲解、误解的人真的大有人在。我发现很多听我讲经、听我的录音带,听了好多,跑到这儿来问我,都把意思听错了。所以我很感叹,“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”,多么难得!

为什么听了还不解?我自己感觉到我已经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了,为什么把意思听错、听误会了?他有胡思乱想。真的,他如果用清净心听,不要打妄想,他就有悟处;一面听一面想,那就是胡思乱想。所以万万不可以把菩萨“三妙慧”错解了。

  “菩萨三妙慧”是“闻、思、修”,“闻慧、思慧、修慧”。很多人搞错了,把道听涂说当作“闻慧”,把胡思乱想当作“思慧”,把盲修瞎练当作“修慧”,你看看完全颠倒。佛菩萨听了、看到这个现象,怎么能不叹气!怎么能不流泪!

“三妙慧”是什么个意思?“三妙慧”在“一心”当中求,就是“不思不议”。譬如说眼根接触,看经,眼接触,用一个字做代表,叫“闻”;我们听讲经,耳听,这个叫“闻”,接触叫“闻”。一接触就明了,为什么?没有妄念,心是清净的。

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,它照得很清楚,所以一接触就明了,明了叫“思慧”。明了当然就不迷。

所以,从不迷叫它作“修慧”,从明了叫它作“思慧”,从接触叫它作“闻慧”。可见得“闻、思、修三慧”是一念当中完成的,没有阶段,不是先“闻”,再 “思”、再“修”。

我们现在把这个“三妙慧”变成三个阶段,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听涂说、胡思乱想、盲修瞎练,菩萨搞这个还能成为菩萨吗?

“三学”——“戒、定、慧”,是有次第的,“三慧”没有次第,“三慧”是建立在“戒、定、慧”那个“慧”的基础上。由此可知,没有“戒”、没有“定”,哪来的“慧”?!“慧”都没有,哪来的“三妙慧”?!“妙慧”是“慧”起作用。

你就晓得“戒、定、慧”那个的“慧”是“根本智”,就是《般若经》上讲的“般若无知”,那个“戒、定、慧”是“般若无知”,“三妙慧”是“无所不知”,“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”。你没有这个“无知”,“无知”就是此地“不思议”,心永远是清净的、永远是平等的;这个起作用才“无所不知”,所以“见色闻声”、“六根接触六尘境界”生出“三妙慧”。

我们今天只把经题介绍到此地,下次我们就“入”了注解,注解不是完全的,是节录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