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《印光法师文钞》第一册(016)复高邵麟居士书二(拜经不如拜佛)
发布时间:
2021-04-21 15:57
来源:
佛陀教育网
作者:
印光法师
访问量:
复高邵麟居士书二(拜经不如拜佛)
来书言礼《法华经》,摄心念佛,及欲寡其过而未能,拟欲依《功过格》日常检点。足见汝近来操修,实属为己之学,非如今人之唯欲沽名邀誉,自欺欺人之可比也。幸甚!幸甚!
礼诵持念,种种修持,皆当以诚敬为主。诚敬若极,经中所说功德,纵在凡夫地,不能圆得。而其所得,亦已难思难议。若无诚敬,则与唱戏相同。其苦乐悲欢,皆属假妆,不由中出。纵有功德,亦不过人天痴福而已。而此痴福,必倚之以造恶业。其将来之苦,何有了期!当以此意普告同侪①,俾②修须真修、行须实行。则其利溥③矣。
所立拜经规矩,理固无碍。若依事相论之,若笼统通拜,当念“南无大乘《妙法莲华经》,法华会上佛菩萨”。拜下想《礼经偈》云:“真空法性如虚空,常住法宝难思议。我身影现法宝前,一心如法归命礼。”想全经放光,及经中所说佛菩萨,各各放光,照触自身,及法界有情。若逐字礼拜,当念“一心顶礼大乘妙法莲华经某字法宝”。拜某字则念某字。从“如是我闻”,至经尽,皆如此念。
然观想一法,大非易事。若理路不清,及心识纷乱,或致起诸魔事。但以至诚恭敬为主,能观则观。否则竭诚致敬,蓦④直拜去,亦自功德无量。若汝所立章程,对经而拜,拜下想偈,及拜起念佛观佛,固不若供经佛前,专一礼阿弥陀佛,为专精一致。且勿谓缘想一佛,不如缘想多佛之功德大。须知阿弥陀佛,是法界藏身。所有十方法界诸佛功德,阿弥陀佛一佛,全体具足。如帝网珠,千珠摄于一珠,一珠遍于千珠。举一全收,无欠无余。若久修大士,缘境不妨宽广。境愈宽而心愈专一。若初心末学,缘境若宽,则心识纷散。而障深慧浅,或致起诸魔事。故我佛世尊,及历代诸祖,皆令一心专念阿弥陀佛者此也。待其念佛得证三昧,则百千法门,无量妙义,咸皆具足。古人谓:“已浴大海者,必用百川水。身到含元殿⑤,不须问长安。”可谓最善形容者矣。
至于止恶修善,刻实检察,虽莫善于《功过格》。然使心不主于诚敬,纵日记功记过,亦是虚文。《功过格》此间未有其书。若约予所见,但当主敬存诚,于二六时中,不使有一念虚浮怠忽之相。及与世人酬酢⑥,唯以忠恕为怀。则一切时,一切处,恶念自无从而起。倘或宿习所使,偶尔忽生。而诚敬忠恕在怀,自能念起即觉,觉之即失。决不至发生滋长,举三业而随之矣。
小人之所以伪为善而实为恶者,意谓人不我知。不知其不知者,但止世间凡夫耳。若得道圣人,固了了悉知。而天人鬼神,虽未得道,以报得他心通,亦了了悉知。况声闻缘觉菩萨诸佛,他心道眼,圆见三世,如视诸掌者乎。欲无知者,唯己不知则可耳。己若自知,则天地鬼神、佛菩萨等,无不悉知之而悉见之矣。若知此义,虽暗室屋漏之中,不敢怠⑦忽。人所不知之地,不敢萌⑧恶。以天地鬼神、诸佛菩萨共知。纵不知惭愧者,知此亦当惭愧无地矣。况真修实践之士哉?故欲寡其过,先须从畏此诸圣凡悉知悉见起。见先哲于羹墙⑨,慎独⑩知于衾11影,犹是约世间情见而浅近言之。实则我心与十方法界,觌12体吻合。由我迷故,其知局在于一身。彼十方法界圣人,彻证自心本具之法界藏心。凡法界中一切有情举心动念,无不亲知亲见。何以故?以同禀13真如,自他无二故。若知此义,自能战兢惕厉,主敬存诚。初则勉力息妄,久则无妄可得矣(恶念原属妄想,若不觉照,便成实恶。倘能觉照,则妄想灭而真心现矣)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一 书一)
注解:
①侪(chái):等辈。
②俾(bǐ):使。
③溥(pǔ):。广大;普遍。
④蓦(mò):突然;以外。
⑤含元殿(hán yuán diàn):唐宫殿名。高宗时所建,本名“蓬莱宫” 。遗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 。
⑥酬酢(chóu zuò):宾主互相敬酒。主人向客人敬酒称“酬”;客人向主人敬酒称“酢”。泛指交际应酬
⑦怠(dài):松懈;轻慢。
⑧萌(méng):开始;产生。
⑨羹墙(gēng qiáng):《后汉书·李固传》:“昔尧殂之后,舜仰慕三年,坐则见尧于墙,食则覩尧于羹。”后以“羹墙”为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的意思。
⑩慎独(shèn dú):在独处中谨慎不苟。语出《礼记·大学》:“此谓诚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独也。”
11衾(qīn):被子。
12觌(dí):相见。
13禀(bǐng):承受。
14战兢惕厉(zhàn jīng tì lì):战兢,畏惧戒慎;恐惧发抖。惕厉,警惕;戒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