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《印光法师文钞》第一册(022)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(家庭便是道场,修成戴发高僧)


 

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(家庭便是道场,修成戴发高僧)

 

不慧为儒未能、学佛不就。久离故乡,欲反未能。每一省察,惭惶无地。忽接华翰,若遇故人。但书中赞誉过分,令人如临鈇钺耳。祈以后再有笔谈,勿用此套。

令兄枝芬,于七月十四日晤面。因询居士修持家道,言其为善益力,道念日增。但以家门不幸,令郎早夭,二孙尚幼,颇怀忧思。予闻之不禁慨然长叹。须知逆来顺受,始名乐天。修身植德,方曰尽性。

世有愚人,不知夙生善恶,惟观眼前吉凶。见作善而得祸,便谓善不当为;作恶而得福,便谓恶不足戒。不知善恶之报,非一朝一夕之故,其所由来者渐。譬如三尺之冰,岂一朝之寒所能结?!百川之泮,亦岂一日之暖所能消?!切不可怨天而尤人,犹豫而退悔。宜学俞净意之修身、袁了凡之立命。将见二孙必成佳士,麟儿屡见诞生矣。至于《华严》重建,诚属莫大功德。然居处深山,募化维艰。只可随缘,不宜勉强。有殿可以供佛,有寮可以安身,行道居处有所庇覆,足矣。何必多造殿宇,广列长廊。不为利益自他,惟取快悦俗目乎?!

谢友才志虽高,可惜从未一遇通人。所言自悔时过难学者,特举业耳。不知学圣学贤之时,无过无不过。其学亦无难无易。何以言之?孔子七十,尚欲假年学易,为免大过计耳。岂为熟其词义以雄笔札,得高爵者哉!十五志学,七十尚学。彼年临四十,岂时过不能为学耶?“尧舜之道,孝弟而已矣”,“一日克己复礼,天下归仁焉”,“圣罔念而作狂,狂克念而成圣”。有何难易之可论于其间哉。予谓谢友:为学莫善此际。有父母可以尽孝,有兄弟可以尽弟,有儿女可以教训,有诗书可以取法,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。此时不学,真是时过难学矣。纵令文章盖世,官居一品,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,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。因闻佛语,遂持长斋,可知宿因深厚。废弃前功,意欲出家,可知道眼昏朦。如来说法,恒顺众生。遇父言慈,遇子言孝。外尽人伦,内消情虑,使复本有真心,是名为佛弟子,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。

况贵乡僻居深山,知法者少。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,皆不至其地。仗此好心,竭力学道。孝弟修而闾里感化。斋戒立而杀盗潜消。研究净土经论,则知出苦之要道。受持安士全书,则知淑世之良谟。以净土法门谕亲,以净土法门教子,及诸亲识。正以生死事大,深宜痛恤我后。不必另择一所,即家庭便是道场。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,尽作法眷。自行化他,口劝身率,使其同归净域,尽出苦轮。可谓戴发高僧,居家佛子矣。宜以鄙意告之。

倘闻此不加诽毁,又欲进步,路头不决。身事暇适,不妨亲至普陀来访一番。否则但观《净土十要》,及《净土圣贤录》,自知取法,不劳更问他人矣。令兄忠厚有余,似与此道有缘。宜劝受持《安士全书》,庶不虚此一晤。《弥陀疏钞》,《安士全书》各一部,随书带来,以结净缘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一 书一)


注解:

华翰(huá hàn):对他人来信的美称。

夙():早;早有的;旧有的。

泮(pàn):散;解。

庇覆(bì fù):掩盖;覆盖;掩护。

罔念(wǎng niàn):不思为善。

克念(kè niàn):能念善。克,能;能够。

闾():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。原指里巷的大门,后指人聚居处。闾,汇聚。

淑世(shū shì):济世。淑,善;美。

良谟(liáng mó):良谋。谟,计谋;策略。

暇适(xiá shì): 闲暇舒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