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讲经必修课:(02)讲经的方法与技巧(视频)


(02)讲经的方法与讲经的技巧

净空法师 1996 讲于 新加坡 

如何消除上台讲经时的害怕紧张状态?

阿弥陀佛!

好!我们翻开第四十七面。这一面大家有没有问题?如果有问题,就提出来我们讨论;没有问题,我们就翻过去。

请坐!

问:会害怕,这个,“难免小困”这个地方,上去老是讲话会害怕,好像这个心都提到嗓门这个地方来了,本来准备得、觉得蛮充分的,一上去就紧张,话说得就不好。

答:这个很多人都有!但是这个地方我们有两桩应当注意,可以消除这个。

第一个是:自己真正发心。真正发心“我要发心弘扬佛法”。那上台的时候说不出话,那怎么行?!发这种心给自己是个非常大的鼓励。

第二是:求三宝加持。上台,这个后面会讲到。上台的时候一定要沉着、要稳重,这是要训练的、要长期训练的,把这个困难克服。

我是这个很小的时候,我念小学的时候、小学二年级,学校老师就选我出去参加讲演比赛。所以我这个讲台是从小学训练的,以后出来学讲经,算是个老手了,至少上到讲台来不害怕,从小就训练了。

尤其在现代的社会,不仅是讲经,出席公共场所这个上台跟大众讲话的机会特别多。所以一定要克服这个困难,要克服!

那么这是人人都有的,但是这种困难是决定可以克服的,并不是不能克服的。这个上台次数多了、经验多了,这个问题就能够解决了。

这个我们求三宝加持,自己真正发心弘法,“我不是为利益自己,是为利益众生、续佛慧命”,这个就决定得三宝加持。

至于上台我们准备东西很充分的时候,那就是要冷静、沉着,不慌张。不慌张、不畏惧,就不会乱了脚步了。

我们四众弟子都要担负起“续佛慧命”这个责任

这个李老师他后头说得很好!后面这一段:

【是知凡事开端,原为试验,失败成功,似皆不足准,只求一直向前,自有驾轻就熟之日。】

这个话说得很正确。

请坐!

问:这个讲演,(听不清楚)因为那讲的时候,不管怎么讲都无所谓。因为讲这个经的话,就有一种怕背因果、讲错了。有这样一个认为,所以这个心情紧张,讲不好。

答:不错。你讲完,我再跟你说。

问:所以这个心情紧张,就讲不好,心情就紧张。这个事情怎么可以克服?

答:这个问题也是个老问题。我们过去初学的时候,也提出同样的问题。而老师教给我们一个秘诀。这个秘诀,就是我们实在讲,谁能够“解如来真实义”?这李老师讲的时候,“我的意思你都不能解,你怎么能“解如来真实义”?”那古人又说了,“错下一个字转语,堕五百世野狐身”,这个东西实在是令人畏惧。可是有一个方法能够克服。

原本讲经说法是开悟以后的事情,古大德没有开悟,决定不出来讲经,一定是开悟以后。证果之后,那是没有话说的、那是没有问题了,那么至少也是小乘初果须陀洹以上。换一句话说,“八十八品见惑”断掉了,智慧总是透露出一些了。要有这个能力、这种地位。

那凡夫讲经,这老师教给我们,可这现在哪里有证果的人、哪里有开悟的人?!那佛法再不讲一下,不就失传了?!我们也有责任,不能说没有责任!所以“续佛慧命”,我们四众弟子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。

真正懂、明白的可以讲;最怕的是“强不知以为知”

那么怎么讲?经,实在讲,没有法子讲,讲注解。所以老师教给我们——讲注解。那注解讲错了,是注的人他负责任,我们不负责任。所以这个就有办法了,我只是照他的注子讲,我没有讲错;他注子以外的,我不加一点自己意见。

甚至于注子里面,有一些地方注得并不清楚,什么原因?注解的人他也没搞清楚。这个就是对的,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”。这个经文,这一段他不能了解,他就念念就过去,没错,没讲错。不讲,这没讲,没讲我念得没错。我要是讲的话,也许可以讲错;我不讲,哪有错处?!所以说,真正懂得、明白的讲;不懂的就不讲。

所以古人注解里,往往我们看到有一段:哎,这一段好像很重要,为什么他注子里头马马虎虎就过去了?有这种。我们要了解,这就是所谓“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,是知也”,这个是求学、教学正确的态度。

最怕的是“强不知以为知”,一定要充面子、要好看,不晓得的时候自己凭自己意见时,往往这个地方出错误。所以老师教我们这个不可以。

讲经一定是以一部注子为主,有一、两种注子做参考

假如这一段,这个注子里面他注得不清楚,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注解。参考别人,我只参考这一段。看看那一段的时候,我能不能体会、能不能懂;如果能够体会、能够明了,可以借那个注解来补充这一段,这个可以的。

所以一定是以一部注子为主,有一、两种准备做参考参考没有必要时,我就不参考他的,我是依一家之言。就怕这一家里头,有一段、有一节那个意思我们搞不清楚,翻翻那个注子参考。这样子,就没有错误了。

讲经用的注解,最好选古人的注解

可是注解,最好选古人的。古人,可以说都是有修有证。现在人靠不住。

但是现在人的注解是白话文的注解,好懂,这个的确。一定,我们学讲经的人,要以古注为主。换句话说,我们把古人的注子用现代白话讲出来。我们是讲注,讲出来,这样就好

那么开始我们学的时候,绝不违背注解。这样不断地熏习,这是非常重要!

既然发心学讲经了,至少一个礼拜要讲一次,决定不能中断。当然,你能够讲的次数越多越好,至少要讲一次。十年以后,你一定有悟处。

到有悟处的时候,我们依旧还是遵循古人的注解除非古人没这个注解。没这个注解,自己有一点能力,行

那么我这几年,也选了有几部这个经,古人没有注解的。像我们最近讲的这个《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》,这个没有注解,这古人没有注解;那么过去我讲的这个《清净心经》这个也没有注解,有好几种;《当来变经》都没有注解。但是这个是自己有个二、三十年的熏习,也可以了;没有这么长的时间,我们不用自己的意见,完全遵循古大德的,讲他的注子守一家之言,这就没有过失

这是我们初学一定要走这个路子!老师当年教我们的时候,就教这个办法。

讲经是劝别人也是劝自己,而且自己得的利益最大

问:这里还有没有问题?

好,你请坐!

问:如何讲《逻辑语言学》?

答:这个就是要练习、熟练、多观摩。我们学佛的人,最大的好处就是得三宝威神的加持,这个是世间一般人得不到的。熟练、观摩!

请坐!

问:咱们在讲经、讲课,一般都是劝勉别人来学,我们自己努力在做。但是,总是自己没做到,再给别人讲感觉一直不好意思,心里一直不踏实。你看这个?

答:对!讲经是劝别人,同时是劝自己,实在讲,自己得的利益最大。如果你常讲,每天不断地讲,天天在熏修,就不知不觉自己的毛病都转过来了。这佛法讲——熏习的力量!

如果我们每天不读经、不讲经,因为你讲经你总要充分去预备,你把大部分的时间,你譬如说我初学讲经的时候,讲一个小时,差不多要三十个小时的准备。这么长的时间的时候,这个心都在这个经教上,那妄想当然就少了、杂念就少了。这样子的时候,有个三年、五年,那就不一样,确确实实烦恼轻、智慧长。

如果我们不干这个事情,你说念佛、参禅、搞别的,都没有效!为什么?可以懈怠、可以偷懒。

你这个上讲台,如果天天上讲台,底下几百人眼睛瞪着你,你难为情下不了台。所以这么多人督促,一个老师督促,可以骗老师、可以给老师打个马虎眼;几百个老师在底下的时候,这个没办法,骗不了人。所以这是逼迫着自己一定要精进,决定不能够懈怠、懒惰。懈怠、懒惰你就下不了台,就难为情了。

这样长期的熏习,自自然然的,不是有一句“改过”,那个毛病自自然然就少了。这是佛法讲,“熏习”这个重要!所以这个讲经不能放弃,我觉得讲经对治我们烦恼习气比什么都有效。

我年轻的时候,的确很聪明。刚才跟你讲的时候,我理解力强、记忆力强,但懒惰、懈怠。骗老师,太容易了!我在南京念书,我还有个班主任,现在还在,在南师大,他已经退休了,他对我非常好!当时他教我数学,数学都要用练习簿的,我数学练习簿都不交的。他问我,我跟老师:“这个我会做,我何必要去做?!”

“会做,就不要做了吗?”

那怎么会做?上课的时候,同学们不会做,我到黑板上做给大家看,我连作业簿都没有。但是我的时间,我的时间看小说、看书。所以那图书馆里好多好书喜欢看的,我读的书比同学们多很多倍,所以我的常识丰富。我上台讲东西资料很多,我看得多,这个对以后讲经的时候也有很大的帮助。

所以老师对我很爱护,我对老师也非常尊重。所以在学校是有名的不喜欢读书的;很喜欢书,但是功课不用功。因为应付考试,只要十分钟就够了。考试前,老师说从第几课到第几课,我把这里翻一翻、看一看,这答题目,一定及格那就行了!

而且我答题只答六十分,算算看六十分,马上交卷,第一个交卷。六十分就及格了,要那么多干什么?!交了就出去玩去了。我是这么念书的。

问:笨的那种办法?

答:就多读,就是多读,遍数要多。可是我是吃了亏,我实在讲从小这父亲督促很严厉,可惜就是父亲不常在身边,这个根没有扎稳,就是遍数不够!

这从前私塾里面讲,学生天分好的,大概这个一课的课本,三遍可以背诵的,那时候我有这个能力,三遍决定能够背诵。要念一百遍,它不可以忘记。我就是没有念一百遍,没有念这个遍数;如果说五、六遍以上才能够背诵的话的时候,要念两百遍。

所以从前私塾教学生读书,就督促他的遍数,然后每天温习一遍,这样到了七十、八十的时候都不会忘记。

所以这个李老师他做文章,八、九十岁写文章引经据典,不要找参考书,他都记住。为什么记住?年轻的时候跪砖头跪出来的!就是背的遍数多,这是正确的。

那我这一生的时候,非常可惜的就是没有受到这个教育、没有人督促我,所以懈怠、懒散,搞成习惯了。但是以后讲经的时候,这个对我很大的帮助,因为讲经的时候,没有办法骗信众,所以一定要认真去准备。

所以初学讲经的时候,我给你说过了:

一个小时差不多要准备三十个小时到四十个小时;

但是一年之后再讲一个小时,大概三、四个小时准备就可以了——十分之一,熟了,熟能生巧了;

两、三年之后,我一天的准备可以讲一个星期的,所以就很轻松很自在了;

十年之后,我讲东西,就不需要准备了,就得心应手、左右逢源。

这个里面,刚才你说过了,最重要是修持,要依教奉行。佛怎么教我们的,我们应当怎么做;佛教给我们不可以做的,我们决定不能做。

“解行相应”,你“行”的踏实,你讲的肯定,决定不会教人听了生疑惑。这个要自己“行”到。我说到、我也行到,这就是功夫。

所以东西要讲得好、能够摄受人心,就是抓住这个听众的心理的时候,那要“行”。没有真正“行”的功夫,没有办法,所以说得再好,天花乱坠,没有余味,出了门之后这个味道就没有了。

你自己有“行”的功夫、精神在里面,他听完之后,回到家,几天它还有味道,它有余味啊,这才能感动人心。所以凭什么感动?真诚感动。

这个“真诚”,纯粹是利益众生、纯粹为继佛慧命,报佛之恩、报老师之恩!这个老师是代代承传,没有这些大师承传,我们到今天怎么能遇到这个佛法?所以历代传法的这些老师,恩德很重。这“报众生之恩”!

我们出家,“衣、食、住、行”——四事供养,都是这些在家信徒恭敬供养的,我们要不真修、不真正发心弘法,怎么报他们的恩?!所以“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”。

我们要真正发心去做,做多少算多少,这个不必计较。随着你的“解、行”、随着你的功夫境界,你这个报恩的心越来越深、报恩的这个念越来越广。这是自然的。

讲经的原则,第一个就是“要存报恩心说法”

问:还有没有问题?

你坐。

问:这个,根据这个讲经,他是要有充分的记忆力。这个记忆力随着年龄的增长,读一百遍也记不住。你老人家讲经四十年,接近三十八年、四十年,你像我们现在四十多岁,这个事情难度很大。这个要讲,讲什么的话,不能脱掉这个手稿,这有没有办法能够克服这个问题?

答:有。

讲经这桩事情,不能把它看得太容易,也不能把它看得太难。看得太容易,容易生轻慢心;看得太难,有畏惧心,都是障碍,最重要的是“真诚心、报恩心”来讲经。

今天发给你们,这都是从前老师、李老师教导我们,这是非常重要的开示我记录下来的,这个保存到现在。

你看这个原则,第一个就是“要存报恩心说法”。

我们出来讲经是报恩的,报佛恩、报祖师大德之恩、报一切众生恩、报国家之恩,这“上报四重恩”,我为这个来说法的,绝不是为名闻利养,绝不是为这个好高、好胜,不为这个。

那么年岁大,不是问题。我当年,你们看到我后面这篇,纪念李老师这篇文章,你就晓得了。

我们到台中亲近、跟老师学佛,哪里敢说是动个念头“发心讲经”?!没动这个念头。这个是机会碰得巧,正好他开班,要教讲经,招收了二十几个学生。

我去的时候,他说“你也参加吧”!我害怕了,我不敢!他说“你去看一看”。我说“看看可以”,我就去参观参观。这个里面去一看,里面最大的一个学生——林看治老居士,是个女的,六十岁、小学毕业。小学毕业、六十岁都发心在那里讲经,我一看到,太惭愧了!我的年龄只有她一半,这学历还比她高一点。这个把我们自己这个“发心讲经”的念头的时候提起来了。

所以我觉得林看治老居士是个大菩萨。我要不遇到她的时候,这个念头生不起来。那么大的年岁、那么低的文化,她都有这样的勇气来发心讲经!

她那个发心是真苦,因为字认识不多,碰到的时候,“哎,师兄,这个字怎么念?这一句怎么讲?”到处问人,逢人就问,这里叫“不耻下问”,她学成功了。

而且她的法缘好。在台湾的时候,从南到北,她是每一个星期巡回去讲经,法缘最殊胜。年岁大了,不学多,一、二部就够了。一、二部就够了,巡回讲。

你看,倓虚老法师《佛七讲话》里头讲的那个故事,不是《佛七》,《念佛论》。《念佛论》后面讲的郑锡宾居士,那个在家居士,只学会一部《弥陀经》。他是倓老的在家皈依弟子,学会一部《弥陀经》,他就到处讲,在乡下讲,这个村庄讲完了,到那个村庄。他原来做生意的,有生意也不做了,专门到外面去讲《弥陀经》,劝人念佛。你看他往生的时候多自在!

他是经讲完之后跟几个很要好的朋友跟他们说,他说你们替我、拜托的租个房子,他说我要走了。人家说:“你要走了,你租房子干什么?”他说:“我不是到别的,我要往生极乐世界去了,怕死在人家家里不方便。”这些同修们听了:“那你有这个本事,我们没有忌讳,我们哪家都可以。”你看看,那个多自在!没有病,预知时至,那个腿双盘上来之后,大家给他念佛送他往生,念到不到一刻钟就走了

一部《弥陀经》,到处给人讲。要喜欢给人讲,不拘人数、不拘场所,哪里都可以!我们在台中学讲经,老师就是这样鼓励我们的。

练习讲经不能中断,要紧的是练习的遍数要多、要熟

我们讲,到哪里去讲?信徒家里去讲。今天到张三家里去讲,明天到李四家里去讲。同样一样东西,重复的去讲,多练习!那人家家里有三个人也好、五个人也好,我们就讲,什么形式都不要拘束。练习讲经就是不能中断!不一定要大庭广厦、要升座、要威仪,不要搞这些,要紧的是练习的遍数要多、要熟。

讲完之后的时候,请他们指教:“有没有听懂?有没有听明白?哪个地方有疑惑?”这个提醒的时候,我们就晓得:这些地方我要特别注意,下一次讲的时候要改进。

天下无难事、只怕有心人!真正发心,特别在这个时代弘法利生的人已经很少了,只要有一个真正发心,一切诸佛菩萨都把你当宝贝看待。没有人肯干,你说佛怎么不加持?!你心越是真,就越得诸佛菩萨威神的加持,不可思议!到时候你上台去讲,讲的那的时候不晓得从哪儿来的,你自己也不晓得。

学讲经一定要自己提前做充分准备

初发心可以有感应,老和尚也有感应昨天我跟你提的那个谛闲老和尚讲《圆觉经》,你看居士们给他写的那个笔记,他拿来一看,“这、这是我讲的吗?我讲的这么好吗?”自己都不知道。那是什么?那是感应。

他自己有准备,准备是他的讲义。你看《圆觉经》,有《讲义》、有《亲闻记》。《亲闻记》是居士们听经记下来的,《亲闻记》里面不是老和尚《讲义》预备出来的,在讲台上临时那个说出来的。这个感应。

你们将来的时候上台讲经,这种感应常常有。但是,一定要自己充分准备,准备是自己的诚意,一定要做到。这个临时灵感来的时候,那是另外的。

所以不怕年岁大!年岁大的时候“一门深入”,最好!这个“不夹杂”,“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”就是成功的秘诀。

对治懈怠的方法是自己对着录音机讲,而且写讲稿

问:那这个问题,我们这些后面来的回到国内去以后,有些没有这个条件、这个机缘锻炼,这是个大问题。

答:找机会,一定要找机会!到信徒家里去讲。要找机会,一定要自己创造机会。

你坐、请坐!

问:现在讲的这个发心等等,可是心发不起来,怎么办?还有话,我自己一直很懈怠,我到这里来从来没有这么认真听过课,也从来没有这么用功过,我自己懈怠。那我,比如我现在听了老法师讲了这么多,感到很有受用、很感动,法喜心。那我也想到,时间一长肯定又会懈怠下去,又会这个提不起这个心。

答:现在还有个方法,这个方法也非常之好。实在找不到对象、找不到听众了,自己讲的,小录音机,对着录音机讲。对着录音机讲,讲完之后的时候,自己再来听。听的时候看看哪些地方有毛病、哪些地方有问题,再修正。这也是个好办法。

总而言之,这个讲是不能中断!在从前李老师教给我们,这大陆上这是谚语常说“拳不离手、曲不离口”,唱歌的人天天要唱,打拳的人天天要动,那讲经的人天天要讲。不讲,三个月不讲就生疏了,这个就不行了。所以这个是用这个方法来勉励自己。

而且写讲稿,写讲稿的时候,你就不会懈怠了。因为你读一部经,你总免不了要查一些参考资料,查字典、查佛学字典。里面这个古德这些注解里面也有引用许多东西,有些时候还是需要查一查的。这个都是帮助你消除懈怠,逼着你不能不精进。

把年轻真发心的四众弟子组织起来成立“弘法团”

我在早年,这大概总有个至少有五、六年前了,好像是八五年、还是八六年的样子。今年是九六年,没有那么早,大概在八零年的末期,我第一次到北京,赵朴老接待我的时候,那个时候他的身体很好,他这个听力也很强。

我就曾经向他老人家建议,希望“中国佛协”底下能设立一个“弘法团”,那么有一些这是年轻的、能发心出来学讲经说法的,都把他们收集在一起。那么这个机构、就这个道场的不给人做观光旅游,也不接受经忏佛事,这个事务的活动最好统统都没有。那么学生在家里,每一天就跟我们这研究讨论,每一天讲经。大家轮流讲,一个讲,大家听,都是讲经的人,都是很内行的。内行的批评之后、改进之后,那出去一定没有问题的,因为你经过内行挑剔了。经过内行的人批评过的,你就出去,哪里有问题?!那么国内哪个地方有需要讲经的,我们派去讲,讲完了就回来。大家记住:决定不能做住持、不能做当家、不能做知事。干上这些工作,对于你的这个修学、研教,决定有妨碍!

所以当教员,就老老实实当教员;当校长他就当校长去,他去做这些知事。所以教员,好好地、老老实实做教员,他心是定的。

专门负责弘法利生的工作,不但对国内,而且对国际,中国人口占全世界四分之一了,世界上可以说只要有人的地方,就会有中国人。那么我们是以中国人为对象、为主要对象,对全世界的华侨来弘扬佛法。

我们的目标是有助于世界和平、繁荣兴盛,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、种族的隔阂、文化的隔阂、宗教的隔阂,使大家能够和睦相处。这非常有意义!

当时朴老也很赞成我这个说法,但是以后我们很短时期就离开了,没有再联系,当然当时也没有这么多人。如果有这么多同修大家有这个愿望,我想这个事情可以促成。

我明年会到北京去。现在朴老身体比较差一点,他夫人很热心,赵太太非常热心,跟我都很熟悉。所以你们如果有这个愿望的话,我想这桩事情不难促成。这个很有意义,就是我们的确把名闻利养一切都舍掉了,有一个大目标:我这一生决定要超越六道轮回、决定不再干这个生死流转的事情,这叫真正觉悟了。

觉悟之后,我们现在虽然身体在世间,实际上是超越这个世界。这个世界与我不相干,我在这个世间做客。就像你们在新加坡一样,做客,再几天就要走了,这个里头什么事情都与我不相干,你的心多清净!我们这个世界哪个地方与我都不相干。

所以我这个最近将近二十年,我在世界上各地方弘法的时候,这个意识是特别深——做客。你说我住在哪里?我没地方住。我每到一个地方,顶多住三个月,这最长的了;每到一个地方都是一个月、两个月就走了!所以我在这个世间是做客,不是做主

做客,哪个地方住旅馆一样,这你们的事情,与我都不相干,头脑就清楚。所谓是“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”!我们做个旁观者,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是个旁观者,我们不做主,这个世界才真正能统统放下!

“放下”,实在讲,人到死的时候,什么能带去?佛法讲得好,“万般将不去,唯有业随身”,到死的时候,逼迫你不放下也得要放下。既然到那个时候被逼放下,何不现在放下?!这一放下了,“得、失”的念头没有了、烦恼没有了,那个人多清醒、多痛快!

我最初学佛,第一天我接触佛法,是方东美先生介绍给我的。方老师也是当代了不起的哲学家,他介绍给我的,那么我都看佛经。

我看佛经大概一个月的样子,就有一个朋友介绍我认识章嘉大师。所以我就受他老人家的指导,我跟他三年。我有工作,他也有事,我们每一个星期天见一次面,他给我两个小时。我有问题向他请教,他对我非常爱护、非常慈祥!

第一次见面,我向他请教的时候,我说:“佛法我懂得,佛法好,实在是很好的东西,有没有什么方法教我很快的能够入门?”我们很着急!

可是章嘉大师的教学,我们一生当中没有遇到过,也没有听说过。我们很着急地提出一些问题,他老人家坐在那里如如不动,眼睛看着我的眼睛,看了半个钟点,一句话不说。这个教学法,很高明!那看什么?让你注意,让你注意力集中,让你入定。半个小时之后才说一个字——“有”。他说得没有我这么快,他说得很慢“有”。

这“有”之后又没有了,又不说话了。这实在讲的时候,提醒你的注意、精神集中,听听他的开示。这大概停了有五分钟的样子,说了六个字:“看得破,放得下。”他说话说得很缓慢。他好像是青海人、他内蒙人。这两句话,我听到也似懂非懂,“看得破、放得下”。

我就接着说:“从哪里下手呢?”

这个时候,他停的时间比较短,没有前面那么长了。大概也停了有五分钟,跟我说了两个字——“布施”。

我第一天跟他见面,跟在他那个小客厅里面坐了差不多有一个半小时的样子,就讲这几句话。所以人那个感触不一样,完全好像在“定”中一样,整个人被他摄受,非常高明的教学法。你看,虽然简单几个字,终身不能忘记。

这最有利的开示,不在言语多!真正精要的部分,你能够掌握住、协守住、永远不忘,终身奉行,他开示的目的达到了。

我告辞出门的时候,他老人家送我到大门口。那个时候我二十六岁,他老人家那个时候六十岁出头的样子,大概六十一、二岁的样子。送我到大门口,拍着我的肩膀告诉我:“我今天给你讲六个字,你好好的去做六年。”

那我就真听他的话了、就真肯干。从前很小气、很吝啬,回去就学布施、就学大方,就真干。到六年,真的,身上几乎所有的、所喜欢的都舍得干干净净的了,一无所有了!再就几套换洗衣服、一床铺盖,什么东西都没有了,都舍光了,感应就现前。

因为学佛那么多年,知道佛法好,没有人弘扬,我们有这个责任、有这个使命。而且我那个时候一个人在台湾,也没有家属,太自在了,很适合选择这个路子。

那么这个事情,早年我跟章嘉大师提过,章嘉大师告诉我“求佛菩萨”。他说:“这好事情,求佛菩萨,出家不要去找道场、不要去找法师。

我说:“那我怎么出家?”

他说:“如果你要去找个法师,跟他讲出家,他要不答应、不收你,你不生烦恼?!”

我说“对呀”。“求佛菩萨、求感应!”我就听他的话。所以六年布施光了之后,居然有法师来找我,请我出家,还有这个事情出现了。但是这个事情在一个月前我有预感。我的预感的时候,大概只有半年可能这个因缘成熟了。没想到一个月以后,就有一个法师来找我、来劝我出家。

这法师我也认识他,以后在差不多两个月当中,他来了九次。我看他心很诚恳,我就把这个事情告诉李老师。

李老师:“人家一劝你你就出家,哪有这种道理?!”我说:“他两个月来了九次了,很诚恳了。”这样我才答应他。所以我的出家是师父来找我,而且找我九次。

我就跟他谈条件,谈条件是:“我出家要学讲经,我不做经忏佛事。那寺院里的职务看我喜欢,我可以做的、不妨碍我修学的,我可以做一点。所以以后叫我做书记,我说可以。所以你一定要给我充分的时间我研究经教,我走这个路子。那样样条件都答应,这才行;那要不答应,不干!所以在台湾像我这个出家,没有第二个。

所以受戒也是如此,都是感应,都是人家来找我。我发这个心,但是我不找人,都是遵守章嘉大师的教导“一切由佛菩萨安排”。

只要你真正发心自然有佛菩萨、护法神照顾不用自己操心

 “一切由佛菩萨安排”,这是他老人家告诉我的,我一生得这个受用。

他说:“你一生对你自己事情不要挂在心上、不要操心,你的一生都是佛菩萨替你安排的!”那太好了、这个太理想了,一点都不要操心了!

!所以这是得老师,虽然我跟他时间只有三年,三年他老人家圆寂了。

我以后,朱镜宙老居士介绍我认识台中李炳南老居士,跟老居士学,那专门学“教”。所以这个因缘也非常稀有,也是很难得的。所以一切求感应。

大师以前教给我,他说:“你求感应,感应不能现前,这个时候是因为你自己有业障,必须把业障消除,这有求必应。你要把业障消除,障碍在自己,不在佛菩萨那边。佛菩萨那边没有障碍,消除自己的业障,这个感应现前。那么怎么消除?要忏悔!怎么忏悔?改过自新,后不再造,这是真忏悔。”

所以他给我说的:“没有任何仪式,你是真正在做,不需要任何仪式。真心改过,发现自己过失,就要痛改前非,你的‘心、愿、解、行’都能与经教相应。经教是佛菩萨的教诲、是佛菩萨的教训。与佛菩萨的教诲能相应,这才是真正佛弟子。

所以我们干,要真干,不能干假的;干假的有罪过,一定要真干。

既然真干,那就是章嘉大师讲的话了,“你的一生都交给佛菩萨、都交给护法神,什么都不要操心。可是要真正放下,名闻利养舍得干干净净,不要害怕,不要有丝毫忧虑,自古以来,没有听说哪一个出家人饿死、冻死的,没有听说过。只要你真正发心,有佛菩萨、护法神照顾。

问:这个四十八面,有没有问题?这个资料,诸位要细细的去看。我们每天这个时候在一起,有问题就提出来。

诸位同修当中,有不少人都是有讲经的经验、有教学讲台的经验,所以我们对这些参考资料,我相信不会有太大的困难,应该都能够明了。

第五十面、五十一面,这个地方要是没有问题,我们就翻开五十二面。

我们在构思写讲稿、写大纲时要注意一些原则、程序不能错乱

五十二面,末后这一段很重要!就是“病忌”,这就是毛病。

毛病,我们一定要晓得。

【病忌。】

里头一共列了有八条。

第一个是:

【不合前列各条之方法者。】

这是前面跟我们讲的“章法变化、引经比喻、故事穿插、偈诵的点缀”,这都是讲的一些原则、方法。

我们在构思、在写讲稿或者是写个大纲,必须要注意这一些原则、程序不能够错乱。那么这是讲的内容。

讲经时可举两个比喻或两个故事,但必须是一正一反或一善一恶

那么第二种:

【一事举二喻。】

一桩事情可以举两个比喻,也可以说两个故事。但是要注意,这两个,一个是一反一正;或者是一个是讲善,一个是讲恶,不能两个相同。两个相同,这累赘了,这个就是错误了。

【及一切重复等文。】

所以讲求的是句子、内容没有重复的,要注意这个。两个是可以举,一正一反,单举一个,也对,那很好;如果是两个的时候,要懂得这个道理。

讲“主旨”部分是强而有力,“宾辞”言语要低缓

第三:

【宾辞强、主辞弱,前张后驰。】

这是毛病。

“主旨”的部分,一定是强而有力。

“宾辞”是陪衬的,陪衬的,我们这个言语低缓一点那可以;这个重要的地方,你这个言语强而有力提醒人家注意,振奋人心。这个很重要!这个“宾主”不能颠倒。

前面讲得紧凑,后面讲得松缓,那这是大毛病。这什么?“衰相”,越往后就衰了。

那兴旺之相,前面,越往后越是高潮迭起,那叫“兴旺之相”。

所以讲经、讲演都要注意:这上台前面致辞,一些客气话,这个可以缓慢,音声可以低;越往后面讲得越紧张,越往后面音调越高,这个好使这个听众的情绪永远能保持着高潮,不至于这个衰下去,这个好!

第四:

【事理】

不外乎内容说事、说理。

【宾主。】

我们的“主旨”,主要的我们是讲些什么,是要让听众了解些什么、得到些什么,这是“主”;其他的话都是陪衬的。你像引用的故事、公案、因缘、诗歌点缀,都是陪衬的。

【节段。】

这是讲这个结构,“层次”,要清清爽爽。

【混杂不清。】

那这是毛病。要讲得很清楚、很明白。

第五:

【层次脱节,前后不联。】

这也是毛病。

第六是:

【文不符题。】

你所讲的跟你的题目不相干,离题太远,这个是错误。

人家引用比喻,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讲经时就不能引用

【比喻及故事等,牵强而与题不合。】

必须跟你讲的题目、跟你讲的“主旨”要相应;如果不相应,勉强找一些故事来凑合在里面,这个是过失。

【典籍义理,未能明了,望文生义,轻率揽入。】

这是讲的如果里头引经据典,那么你所引用的这些文是不是真的清楚了、真的明白了,跟我讲的确实是有关联,能够帮助大众了解加深印象,这个可以。

假如我们引用这些典籍的文字没搞清楚、没搞明白,这个“没搞清楚、没搞明白”在我们初学的人不太容易犯,为什么?我们不会去引用它。

容易犯的在哪里?我们看到人家注解,人家注解里面引用这个东西,而我们没有把它搞清楚,也把这个注子,这个很容易犯。不是他引用的不对,是我们自己没有真正了解它的意思。虽引用了,讲不出味道出来。

所以这个也要记住:人家引用这个东西,如果我们不能了解,我们也把它舍掉。我们真的能够透彻理解,可以编在我们教材里头;我们不能彻底了解、真正明白的,舍掉它,这个就不犯过了。

“佛无有定法可说”,弘法有时代性地域性

这是讲这个教材、讲材,这个资料结构里的这些毛病,我们要注意到。

下面这是:

【讲态仪式。】

那么:

【登台礼节。】

这个要看场所,而且要明了当地的一些习俗。

因为现在我们弘法,我们的活动空间大了,不像从前我们只在一个小庙。过去很多老和尚出家在一个小庙,一生都没有离开的,这常常很多,他的活动空间小。

那么现在要发心出来讲经说法,你的活动空间是全世界,绝对不局限在中国。在中国是全中国,二十多个省,是我们的活动空间。

我们为什么要往生极乐世界?往生极乐世界之后,我们的活动空间是尽虚空、遍法界。你念念《无量寿经》你就晓得了,活动空间大了,这个得大自在!

那么空间大了,每一个国家地区的人情风俗、习俗不一样,他们的习惯不一样,礼节也不一样,我们一定遵守当地的礼节,才能与大家融成一片。

记住:“佛无有定法可说”。佛是“见人说人话,见鬼说鬼话”的,“无有定法可说”。但是佛说法一个原则:一定帮助众生破迷开悟。原则不变、目标不变,方法手段是随机应变的,没有定法的。

佛的相貌也没有一定的。你看中国人造的佛像,像中国人;你看日本人的佛像一看就是日本人,看很多佛像、菩萨像穿个亚麻鞋;你看西藏人的佛像一看就像西藏人;泰国的佛像就像泰国人。

我在美国这么多年,也跟美国人接触很多,我说“佛教没有到美国来”。

他们美国人很惊讶:“佛教传到美国有一百多年历史,怎么没有来?”

我说:“你看看你们美国的佛像、菩萨像,有哪一尊像像你们美国人?”这个要懂得。你看我们这个释迦牟尼佛是印度人,在中国的佛像是中国面孔,不是印度人。

由此可知:没有一定的相。相是随着众生欢喜心而变现的。《楞严经》上讲得好,“随众生心,应所知量”,这个是原理、原则。一定要跟那个地区、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要能够相应的话,你这个佛法的传播、佛教育的在那边推行,一点障碍都没有了。

所以许许多多的法师到美国去,我在没到美国去之前有一些台湾到美国去,我就劝他们,奉劝他的时候:“到美国去的时候,一定要用美国的习俗;建道场不要建中国这个宫殿式的。这是过去时的,你决定度不了外国人。外国人一看到这个样子,‘这是外国文化’,外国文化他不能接受。他到这里来观光、参观看看。你讲什么,他不听你的。

所以我到那边去就是教给他们的,你们在,因为中国佛教到中国来,建这个道场是建皇宫的样子,宫殿的建筑。中国人老百姓最尊敬皇帝,一般人建房子不可以建皇宫,那犯法的。佛可以,佛是皇帝的老师,可以。所以建这个到美国,建这个美国总统住的白宫的样子、建美国那个国会的样子,那个人家一看的时候,这是我们自己文化。他自然走进来了,很重要!那我们在里面供养的这个像的时候,一定要美国人的样子。他一看的时候,“哎呀,这是我们自己的!”他就很亲切进来了。

摄受众生,佛没有定法,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。

你们看那个大陆上印的《观世音菩萨变相图》,五百种都不一样,都是观音菩萨,就说明诸佛菩萨没有一定的相,在哪个地区现这个地区的相,让这个地区人生欢喜心,很重要!

你不了解这个方面,你怎么能度众生?!你的法缘怎么会好?!要了解。

经是活的各行各业讲经有其行业的讲法

那么讲经,经也是这样的,对外国人外国人讲法,不能用中国人讲法。同样是一部经,活的你要了解他们平常他们对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、他们的生活习惯、他们的文化背景。然后考虑我这个经对他是怎么个讲法,一定符合他的想法、看法。这个太好了!我从来没有接触过。要懂这个道理。

我们参考古大德的注解,一定要记住:你看同样一部经,譬如《金刚经》大家所熟知的,汉朝的注解,那个注解对汉朝人的讲法。时代不同了,每一个时代,意识形态不一样、文化背景不相同、生活习惯不相同。

那么唐朝时候的注解跟汉朝就不一样了;如果是一样的,何必要重复注解?!就唐朝那个时候,一般人想法、看法、意识形态、生活习惯,跟汉朝有很大的变迁。那么讲的时候,当然要有变化。要能符合于当代,当代人的利益,我们是度当代人。

所以有很多人不懂这个道理,拿到古人的注解,唐朝的注解、汉朝的注解,照那个上面去讲。叫现在人去做汉朝人、做唐朝人,还要叫外国人去做中国古人。你说这怎么能行得通?!这不大玩笑了!他怎么能接受?!

所以同样一部经,经是活的。你在美国人给他讲的时候,“要做二十一世纪的美国人”,他高兴了。你教他怎么样做人、怎么样做事、怎么样应付这个时代,他怎么会不接受?!怎么?抢着要。我们不去找他,他找来,他知道这是宝,替他解决问题。

无论哪一个行业,各有各的讲法。

如果你是一群工商团体的,这些做生意买卖的时候,教他发财、教他怎么经商,高手!

这些做官的人的时候,教他怎么从政、怎么在政治上能有成就。

做学问的人,如何能在学业上成就。

那个家庭主妇的时候,怎么样叫你家庭过得很美满、很幸福。

同样是一部经,活的,活活泼泼。这法是圆融的,这才是真正的宝贝!不是一定的。

所以你参考注解,我们现在初学,当然初学你还没有这个能力。你不能把一切经教、世出世间法圆融贯通,圆融贯通才有这个能力。

圆融贯通一定要靠自己的真诚、要靠自己放下。放下什么?你已经没有分别、没有执着、没有妄想,就圆融了。

为什么不能圆融?你有执着、你有分别,你就没有办法圆融。

放下妄想、分别、执着,它的界限没有了,自然就圆了。眼睛也亮了,一看就生智慧了、就明白了,一接触就懂了。这不必要学的,“无师智”从哪里来的?就是从看破、放下来的。

所以我对章嘉大师佩服得五体投地。他老人家一句废话都没有,真是干净利落,字字精华,一点都不啰嗦。

那么李老师讲的东西,那比章嘉大师多得多了,里面废话还是不少了,没有章嘉大师那么精粹。可是我们看李老师东西的时候、看古人的东西,那比现在人东西精简太多了,真的人家是精华,简单扼要。

这一份东西是帮助诸位做参考,这是很重要的一些原理、原则,都是讲台上要用的。你们自己去看。

那么这个东西、这个表,这是一张,这是正面、这个是反面。这是一张,正、反面,你从这个表上你就能看到我们当年学习,大家在一块批评,每一个人,一个人在那里讲经,每一个人都批评,批评的项目都在这个里面。这里面内容批评些什么东西?你看后面他的“仪容、言语、秩序”,他都有,一条一条都有。这个批评之后,那么这份东西都交给讲的人,给他做参考、给他改进,大家帮助他一个,你上台也是大家帮助你一个。我们这个学习很有味道。

问:那我们能不能打?

答:可以。这个可以叫李木源照这个打出来、印出来,可以。

那么这个表,是我的《心得报告》。

我出家之后再回到台中,台中的同修就找我,他说:“老师讲过,我们跟老师十年,什么都没学到。他说学到的人走了。”他说:“那走了,就是你。”他说:“你到底学到什么东西?”

我说:“老师没有特别教我,上课的时候大家都在一块”。

我说:为什么我能学到,你们学不到?有一个原因:你们住在台中,天天接触老师很容易,天天见面,今天学不会还有明天,今年不会还有明年,懈怠!那我是个客人,我到台中期限是很短的,我必须要认真努力。我没有你们那个幸福、那么长的时间。我说原因就在此地。我到这边学是全部精神,专心致志。你们是松懈,因为你们时间长,一年不会,两年;两年不会,三年,有的是时间。我没有那么长的时间。

他们来找我,我把《心得报告》画个图,把它印出来的时候,一个人发一张。我这个图给李老师看过,李老师给我改了一个,就是底下从“极乐世界”到“佛知佛见”,“佛之知见”,这一个箭头是李老师画的。他说这个箭头画过来就很圆满了。

所以这是我的没有出家之前,在台中跟李老师学教的《心得报告》,都给你们做参考。

时间到了,下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