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讲经必修课:(08)讲经的方法与技巧(视频)


(08)讲经的方法与讲经的技巧 

净空法师 1996 讲于 新加坡 

“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”是“师道”的“尊严”

阿弥陀佛!

诸位翻开二十八面,这个文字里面有没有问题?如果大家看了有问题,就提出来。

问:现在这个学校的教授言语、他们讲经的艺术上,他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哪里呢?

答:这个讲演、讲学,就是教书、讲学跟讲经,在表达的艺术上相同的地方很多,但是其目的完全不同。

这个讲演目的是让听众,赞同自己的主张,这个是你们都很熟悉的。一般这个宣传的时候都是需要希望大家能够赞成自己的,无论是乃至于商业上都是如此,这个很明显的。

教学,是传授知识,目的在传授知识;讲经是要令听众开悟。那怎么会一样?!那不一样,所以他目的不一样。

那么在方式上大致上有很多相同,那么运用的善巧,因为目的不一样,当然也就,虽然是同样的方式,他目的不相同。这个是应当要晓得的。

这个学,是求学,是要自己真正发心去求,向老师那个地方去求学,所以这个“师道”就“尊严”了。古人常说的,《礼记》里头也讲“只闻来学,未闻往教”,这“师道”的“尊严”。

在佛门里面,佛是老师,所以对佛我们要求学。几个人知道求?没有人知道求,那怎么办?所以菩萨就做了方便了。

菩萨的身份跟大家是同学,菩萨是我们的老学长,所以菩萨就没有那么尊严了。你不来学,菩萨也可以到你家里找你,教你。所以“菩萨做众生不请之友”,你不要请,我就来了。

当然了菩萨也善于观机,那个人机缘没成熟,那来了也没用处,必须机缘成熟。

什么成熟?一点他就觉悟了,这个就是成熟了。怎么样跟他讲他也不相信、也不能接受,这就是没成熟。没有成熟的时候菩萨不来,成熟的时候菩萨一定会来,这是“佛氏门中,不舍一人”。

所以成熟,就是我真正想学、我真正听话、我真肯学,这菩萨就来了。这个感应道交不可思议。

所以我们没有高明的人指点,说实在话,嘴里想学,心里好像也有这么回事情想学,实际上是不想学。自己成见很多、执着很多,不容易接受,这个就是菩萨观机比我们自己还清楚。我们自己对自己都搞不清楚,菩萨看我们看得很清楚。

佛法跟世法的大善人、大圣人的看法、见解都相同

我们学,是真学还是假学?真学的时候,决定能够感动。

学的时候,初学,当然最好的时候是从小来教学。

所以你看看,佛法跟世法,这个世间的大善人、大圣人,他们的看法、见解都相同。

中国传统的教学,这是儒家,这是从汉武帝才制定国家的教育政策——“尊孔孟,罢百家”在春秋战国的时候,可以说是中国学术思想最蓬勃的一个时代——“百家争鸣”

以后这个朝廷,也就是政府,仔细衡量观察。在诸子百家里面决定依孔孟。孔孟讲的“中庸之道”,比其他诸家的确是要好得多儒家跟佛法特别相应,特别相契合。所以采取孔孟做为国家的教育政策、教学的方针。

所以诸子百家就被淘汰掉了,这个淘汰就是政府不重视他们、不取他们,但是你修学做参考当然是可以的,决定是以孔孟的学说为主。

教学的方式,你看看《礼记》里面讲的小学,中国过去的小学,七岁上学。中国人讲的七岁是虚岁,现在人讲的是六岁上学。上学就离开父母了,要跟老师住在一起。从前学是这个学法的,就不跟父母住在一起了。

尊重老师,孝顺父母”是“身教”,“言教”在其次

在过去没有学校,都是私塾,那么私塾大概都是在大户人家,小户人家没有这个力量。大户人家,或者是他在社会上有很高的地位、有很大的财富,他们家的房子很多。所以一般的时候,从前古时候的房子有内、外。有内、外,里面就是眷属所住的,眷属通常不出来的。他们的客厅都在外面,妇女都不进客厅的,所以“男主外,女主内”。

你看在大陆上能看到旧式的房子,这四合院一进一进的。一个四合院那是很普通的,大户人家的时候,三进、四进的。那个四合院,一个、两个、三个,这样排列起来,我看到的有四个,四个四合院连起来,那是有钱的人家、大户人家。那么,于是主人住在这个最里面,大概前面这一进的时候是客房、是客厅,当中是客厅,两边是厢房,招待客人,东厢、西厢。

在那个时候多半西厢做为私塾,请老师来教学,当然主要是家里自己的子弟,儿女子弟。另外也有一些亲戚朋友,也可以有这个关系,主人答应,老师同意,都可以来进学。那么那个时候一个老师大概教十几个学生,二十几个学生便多了,三十个人可能没有,可能没有这么多人,大概就是十几、二十个人,这是私塾。

所以老师称为“西厢”,西面是客人住的;东面是主人住的,“东道主”!西面是客人住的,西宾,称老师为“西席”。所以他的学生就要跟到老师,那么家里面内外,学生,小孩原来跟父母住在里面的,现在要住在外面,要跟老师。学什么东西?学伺候老师,学生活教育,洒扫应对。所以老师是个模范,是个典型。不但你要教他认字叫他读书,你的一举一动是学生的榜样。

学生学会了尊重老师了,他就会“尊重父母,孝顺父母”,所以他是“身教”,“言教”在其次。小学教育注重在“身教”。所以那个老师在社会上值得人尊敬,他是人的榜样、是人的模范,一举一动都错不得。小孩观摩的力量非常强,他就看你的样子。

所以小学这个从七岁到十二岁,这个过程当中学做人,怎样孝顺父母、怎样尊敬兄长;年龄比你大的,你怎么样能跟他们和睦相处。这老师就教这个。再教生活教育——洒扫应对、穿衣吃饭,就这些。但是现在学校里没有了,这个是教育。

读书,老师只教句读,就是教你念,没有讲解。选择这个《四书五经》里面重要的部分去读。读,学生每个人的天资不一样、禀赋不相同。有聪明的,你譬如老师,那个时候叫“上课”、叫“上书”,“上书”就教你念,大概是这个资质好的、聪明的,教你十行、二十行,大概最多是二十行。教二十行的标准,是你念十遍一定能够背,标准在此地。

你念十遍就能背了,十遍能够背十行的,这是上等的天赋。如果十遍不能背,减少,再减到八行、七行、六行、五行。那么最笨的,教个一行、两行。一行二十个字,两行就四十个字。他的标准是决定不能超过十遍,十遍你有能力背下来。这个也蛮科学的。

所以老师教学生因人而异的,不是完全一样的。你能够背诵了、能成诵了,就能背诵了。背诵之后老师要督促,你要念一百遍。如果对于这个根性钝一点的人,要督促他念二百遍,要遍数多,熟记。然后每一天来上课的时候,把昨天的东西背一遍,温习,永远不中断。你所背过的,要从头背一遍,然后再上新的东西,没有讲解的。所以这个课文记得很熟,他所念的东西,不但文背的很熟,在第几页、第几行、第几个字,你问他他都知道。从前这个小孩,就训练这个。

佛法与世法开始都是教读诵就是修“根本智”

小孩的记忆力很强。所以,利用人的禀赋,利用这一个人在一生当中每一个阶段的特性。儿童的记忆力好,专门叫他记,不讲。这是“小学教学”。没有讲解就是教他念,好处太多了。你要知道,这种教学。我们佛法也是这种教学。

佛法传到中国就是这个方法。这个教学是学个什么东西?学“根本智”。

“根本智”是什么?“无知”。“般若无知”,这是修“根本智”。用读诵的方法把你的妄想杂念都打掉。小孩也会打妄想、也想到玩,你天天叫他读书,老师在那看到,“大声念”,念到老师要听得见才行。念一百遍、两百遍,把他妄想打掉。所以你才晓得这个方法“修定”。

经文熟记,从头到尾念到一个字都没错、没有念漏掉,那就是“修慧”。

所以这个方法就是“定慧等学”。现在人哪里会懂?!所以现在人反对这种教育,他不认识!他不知道这个好处。

所以从前的这个小孩,上学念个几年虽然是很小,走路都是有模有样的,像个小大人一样。

现代人看到这个小孩不活泼、不天真,怎么会把他搞成这个样子。现在人观念很糟,那个就是学做人,学做一个大人。在古时候这个“大人”,是有学问、有道德的,那才称之为“大人”,是受这种训练。

在中国过去没有中学,有太学,太学是国家办的。

这是小学这个过程到十二岁,差不多应该背诵的东西全部都背完了。这个人心清净了,他有定力了,绝对不浮躁。

上太学,太学里面上课就不一样,讲解、研究、讨论,那就是此地讲的“博学,审问,慎思,明辨”,他的教学方针在此地。

那个老师教学生一门课程,譬如说教一部经,或者是《论语》,或者是古词,这一部经,那么教的学生人数也不多,大概也只是十来个人的样子。往往老师带着学生旅游,游山玩水。学生要替老师服务,替老师驾车,替老师挑这些行李,还要挑酒菜。一路走着,好风景地方出来欣赏、玩乐,一方面来讲课,讲课都不要课本,为什么?老师也背的很熟,学生也背的很熟。所以出游不要带书本的。书本那么笨重,又很稀少,怎么可能让你去带?!出去玩了三个月回来了,这个课程讲完了。

玩有目的的,所去的地方大概都与课程有关系,讲的这个地理、历史、文化、一方面讲,一方面带你去旅游去,实地上去观察,成就“后得智”。“后得智”是“无所不知”。

“无所不知”先要学“无知”,然后才能够“无所不知”,“般若无知,无所不知”。“无知”是“根本智”,“无所不知”是“后得智”。

现代人求学颠倒一开头就要“无所不知”,到最后什么不知

你没有根本,哪有枝叶花果?!所以现代人,求学恰恰颠倒,他怎么学?一开头就要“无所不知”,到最后什么都不知道。颠倒了!他不知道“无知”是真实智慧。诸位如果读《大般若经》你就晓得了。

“无知”的时候是真的身心清净,《金刚经》上讲“信心清净,则生实相”,“实相般若”现前;你心里有个东西就糟糕了。所以心要“空”,“空”就灵。“空”就是什么都没有。

整个“般若”到达最后,就是《心经》里面讲的“无智亦无得”,你的心多干净!

“无知”,“所知障”没有了;“无得”,“烦恼障”没有了。“得”就烦恼,“智”就是“所知障”、就是“无明”。

这个世间人几个人懂得如来的智慧、佛菩萨的智慧,你到哪里去求?!做梦也想不到。一定要从“无智、无得”上求,“断烦恼”、“破无明”,这二障。

入佛门前五年修“根本智”培福——舍己为人、为大众服务

佛法的修学在古时候,这个诸位也许都听过“五年学戒”。佛门入门不一定是六、七岁,六、七岁出家的,古时候也很多,那个是佛门之宝;但是成年人出家的时候更多、数量更多。但是学,依旧还是这个课程:你进入佛门,前五年修“根本智”培福。要晓得世出世间法不能够没有福!你做大事要有大福报,你做小事要有小福报,你没有福报你不能办事。所以一定要懂得“修福”。

“福”是怎么修法?舍己为人、为大众服务,不要计代价、不要计报酬。这就是“修福”。

我们讲经是“修福”,但是讲经,如果你在讲经的时候,能够“随文作观”,那是“修慧”。“观”是“慧”。如果不会“做观”,只是把经文讲给别人听,这是“修福”。

所以说会“做观”,你讲这个经文,自己入境界,自己入了这个境界,这个你是福慧双修;自己入不了这个境界,你是“修福”,这个里头就没有“慧”。差别在这个地方。

一定要懂得“修福”就是诚心诚意去服务别人,为大众服务,这个是“修福”。你服务的对象越广,你的福报就越大。

所以佛教给我们,我们的心量应当是尽虚空遍法界,你修的福报是圆满的、大的。心量不能小,要大!

会学的人从根本,下手处是“看破,放下”

服务,就眼前,那是事。事是有近有远。心没有远近,心是圆满的,你这个才叫“大修功德”,经上常讲“大修功德”。

为什么经上说“舍家弃欲而做沙门”?这是“大修功德”。你想想看这个对不对?

“舍家”是放下,真正能放下,世出世间法,统统放下。佛在《金刚经》上讲的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,连佛法也放下,世出世间法统统放下,你这个心里头障碍就没有了,这个时候真的,那个心尽虚空遍法界。

这“而作沙门,勤修戒定慧,熄灭贪嗔痴”,还有哪个功德能够跟这个比的?没有能比了,八个字就够了,就讲得透彻、就讲得圆满。你后面讲得再多,都不能超越他的范围。这个就是暗示我们—会学的人“从根本修”,这是“从根本修”。

上辈是“从根本修”;中下辈是“从枝叶上”,枝叶上你很琐碎。这个上辈高明,有智慧聪明,“从根本下手”。

“根本下手”,说实在话就是我们平常讲的“看得破,放得下”。真看破了,真放下了。

所以佛门里面“五年学戒”,也是五年听从老师的教诲,学什么?学生活教育。

所以我们的“老师”,梵语称“阿阇梨”,“阿阇梨”的意思太明显了——“规范师”,他是我们的模范,生活的模范,所以他的一举一动,都是我们的榜样,我们要学他。跟儒家的小学一样的,他要给我们做模范。

那么至于“教”,“教”是要看哪一宗、哪一个法门,本宗的经论。所以佛教许许多多的宗派、许许多多的寺院,在过去就如同专科大学一样,你喜欢哪个经论,你就到哪里去学。

我想学《华严》,《华严》在五台,清凉大师住在显通寺,那个就是华严大学。

我想学《法华》,那智者在天台山,那是法华大学。

我想学《法相》,窥基大师住在慈恩寺,那是法相大学。

你想学哪个东西,你就到哪一家去。

但是诸位晓得生活教育是相通的,没有两样,是相通的。但是你的学科就不一样,那么五年当中,五年当中要把自己本宗所学的经典要背诵,因为你以后学《华严》,你《华严经》要能背过。

古时候没那么多经本,听讲经的时候没有经本,你不能背诵你没有资格进入讲堂。我们生在这个时代,生在那个时代都没有资格、都没有法子进讲堂的。

那没有经本的,你在天台山听《法华经》,没有《法华经》经本的,一定要背过。法华宗要背三大部,这个三大部是以后的了,智者以后了,都是智者作品《法华经文句》,不但经要背,注解也要背,《玄义释签》就是“玄谈”,《摩诃止观》。从前线装书这么厚,摞起来六十册,你五年当中要把它背下来,你才能称为法华宗的法师。

所以从前的法师,帝王尊敬!你看地方上文武百官,哪一个见到出家人不尊敬?!老百姓尊敬,为什么?真有学问、真有道德,确实是社会典范,帝王尊敬,不像现在!都是受过很好的教育、严格的教育,他才能成就。

五年之后,因为你的“根本”东西扎下去了,这个基础扎下去了,才可以广学多闻。广学多闻是成就自己的“根本学问”。

 

讲经必须通世出世间法才能够讲的契理契机

我也讲《法华经》。你要不能通世出世间法,你这个经能够讲的契理,不能契机;你要讲的契机,你世间法必须要懂。那个佛法其他宗派东西你要懂,触类旁通。

所以佛法修学,先是一门深入,从前的标准是五年,一门东西学五年。五年之后,你才能够枝叶花果才展开;这个五年是扎根,跟种树一样扎根,你有根有本。你这个根深蒂固,那你将来的发展不可思议,根要深。

古时候师承的可贵之处是跟一个老师学

现在学东西,佛学院一开头,你看看那么多老师上课,这个钟点这个课程,你下课了下个钟点又是一个课程,那个脑子里面乱七八糟的,糊里糊涂的,这个老师说这个好,那个老师说那个好,到底哪个好?

所以以后我看佛学院我也不敢去了,多少佛学院请我,我也不敢去了。我不愿意再增加学生头脑里头乱七八糟的东西,我不参与,这个绝对不行。

你这样一比较你才晓得,古时候“师承”之可贵,跟一个老师学的可贵,一点都不乱,你的精神意志完全是集中的,听一个老师,老师对你负责任。

我跟你们介绍我学哲学的时候,方东美先生对我就负责任,接受他一个人的教导。

我学佛的时候,章嘉大师对我负责任,我跟他一个人学,他教我三年他圆寂了。

以后我到台中跟李老师也是一个人学,我跟他十年。

所以我在这个时代很幸运,沾到一点“师承”的边缘!这真是可遇不可求,到哪里去找?!老师的教诲无条件,只是想着“道”有人继承能够传承下去,无条件。

我们那个时候自己生活比较清苦,不但没有东西供养老师,老师掉过头来还供养我!吃的、穿的老师常常照顾、常常送东西给我。老师了解我那个困苦的情形,只要好学,那个爱护备至超过父母,所以你对老师怎么会不感激!

老师年岁大了,知道他自己住世不久了,要传下去,总希望有传人;有一个传人,他这一生就没有空过。这个我们才明白“传道”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。学生,不在乎他的程度高低,再给你说说,小学程度都行,问题是真诚的心、肯接受教诲,这最重要的。

所以教给你的,你就照做,当时你也不懂为什么这样做法,你就照做决定就有好处;你要把这个道理搞清楚,那个麻烦大了。连佛在经上都有比喻:你中了毒箭了,医生来的时候马上给你动手术,把你的箭拔掉,你这个病马上就好了,你不要问,相信就行了。你要问:“我这是什么毒?你用的是什么药?”叫医生给你讲解,讲了半天还没讲完,你已经病发了,那不就坏哉了!那些道理以后慢慢再学,先救命要紧。要晓得这桩事情,先救命!那么老师教导你怎么做的,先救命,至于里头的这些道理,以后慢慢自然就明朗了,才晓得老师的智慧、老师的慈悲、老师的手法高明,我们才懂得。样样搞清楚才接受,这个事情麻烦大了。

这是从前教学,跟现在教学不同。

读经是“戒、定、慧三学”一次完成

我们现在算是中年以上,背诵就困难,所以这个我们绝不会要求大家背诵,因为那个是童年的事情。如果七、八岁来学,那就是叫他背诵;二十岁还勉强;二十五岁以上,这个背诵就困难。那么就鼓励什么?多读,每一天去读,不断地去熏习。开头也是要用一段时间,就是专门去读,不必求解,专门在读诵。

“读”是“戒、定、慧三学”一次完成,所以你读经就是修行。这个学教的人用读经来修行,“戒、定、慧三学”一次完成。

“戒”是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你读经的时候,你的心专注在经上,那就是“诸恶莫作”,这小乘戒圆满了

经,是一切善法当中的最善、至善,你读经就是“众善奉行”,“戒学”圆满。

读经的时候专心。“专心”是“定学”。

经文念的没有念错一个字、没有念颠倒、没有念漏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,“慧学”、这就是“根本智”。

所以诸位要晓得:读经不是干别的,修行的,“戒、定、慧三学”一次完成。你每天读一个小时,就是修一个小时;读两个小时,就是修两个小时。

所以读经不能求解。读经的时候“这段是什么意思”,你的“三学”都破坏掉了、就没有了。

读经在于会与不会,会读是“三学”增上,不会读是读世间书

读经是会读、不会读。会读的人是“三学”增上;不会读的人是读世间书

读的时候里头有妄想,想来这一段什么意思、那一段什么意思,你“三学”没有了。

纵然在读经的时候,有的时候义理忽然浮现在前了,不理会,根本就不理会。不可以作意,还是一直念下去,要晓得我这是修行,我这是修“戒、定、慧”。万万不可“哎呀!我这想的,怎么这么好呢!”赶快用笔记记下来,你就完了,那你是因小失大,这是大错。那个世间人常常讲灵感,那是世法,这是佛法。他们要灵感来的时候,要把他记下来的时候,以后作为自己写作讲演的材料。

这技巧是一般地方学不到的,没真善知识传授你怎么会晓得?!

我们修“戒、定、慧”,我们是从“根”做起,目的不一样。所以纵然有这个境界,境界一定会有,都不理会。念完之后那个灵感没有了,“哎呀!刚才那么好的境界可惜没记”,也不要后悔,“不得中悔”,始终保持你的清净心、真诚心、慈悲心,这样就好。

这些说实在话,都是一般地方学不到的,你没有真正善知识传授,你怎么会晓得?!

修学最大的障碍是突破社会种种的诱惑

我这个年岁也大了,我遇到李老师的时候李老师年龄跟我差不多,我是三十一、二岁的时候遇到他的。

古稀之年,还能活多久!唯一的期望的时候,就是底下有传人、有接棒的人。真正有发心续佛慧命的这样的菩萨出现,我们尽一点绵薄的力量帮助他,希望他能够肩负起这个重担——如来家业,弘法利生。这个里面最艰难的,就是要突破这个社会种种的诱惑,这是最大最大的障碍。名闻利养、五欲六尘,这个花花世界的诱惑你不能突破,你就被淘汰掉、你就堕落;你突破了那你就是佛菩萨,你成功了。最大的难关!

如果你是真正有心想防止、预防的时候要突破的时候,这一生决不求享受。这个概念非常重要!我衣食足我就很高兴很快乐,我每天吃得饱、穿得暖,就很自在了。

一定要坚持原则!

我这一生的时候,就是坚持三个原则——不管人,不管事,不管钱。一生坚守这三个原则,这就没有烦恼了。喜欢管事的人很多,让他们去管;喜欢管人的也很多,让他去管;喜欢管钱的可能更多,由他们去管去。

所以我始终坚持、一生坚持“三不管”,很多人都晓得“三不管”,落得一身轻松自在,不给人结怨仇。人家与我过不去,消灾、消业,绝不能记恨在先,心地一样要清净旷野,一定要能包容!“心包太虚,量周沙界”,这是佛菩萨,我们要学的。我们有没有这么大的心量?

超越一切、涵盖一切、包容一切,这学佛从这学起。

所以归根结底还就是一门深入。

发心做弘法利生工作,结法缘最重要!

这个真正是讲的好,讲的好是自己的功夫、自己的修持。与心心相应当然好、当然能摄受众生心,而且一定得诸佛护念,龙天拥护。你的法缘自然就兴盛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还要懂得就是讲经的人发心。大家发心弘法利生了,结法缘最重要!

我有一次看演培老法师,演培法师,应当是比我长一辈,我初学的时候常听他讲经;没出家的时候跟他就很接近,我讲经总坐在第一排,所以跟他总是面对面,这是认识几十年了。有一次他就问我,他说:“净空,你的法缘为什么那么好?可不可以教教我?”

我就告诉他:原因在哪里?布施。要肯布施!

把钱用于法布施结缘的利息比放银行厚的多

我讲经,大家知道有一个很特别的地方:我人还没有到,结缘的经书、那个录像带、录影带,大批的都到了,“广结法缘”。我这个缘结到全世界。这钱从哪里来的?就是大家送给我的红包的时候,就是这么来的。

我自己没有用钱的地方,一年可能是一块钱都用不上,没有用钱的时候,所有红包都拿去做这个,都去印经书,做这些录像带、录影带,对全世界结缘,所以这个缘结的广。法缘是这么来的。

不肯结缘,那个钱自己收起来放在银行、放在保险箱,你的缘从哪来?!你当然就没有缘了。所以要知道尽量去结缘,这个利息比放银行厚的多。

昨天我跟游本昌跟他讲,你懂得吗?我走到任何地方,受到人家的欢迎,这是利息。你放在银行、做什么生意,做利息的时候,买房地产没有我这个利息好。我这个利息厚,你们比不上我这个利息!这就是智慧。

学佛的高度的智慧的生活。所以一定要广结法缘。

自己生活尽量节俭。我现在衣服都是人家送的。我都没有买过衣服,从里到外衣服都是人家送的,你说我还要用什么钱?!我在这个世间,你看看做人也算不错了,钱对我是没用了,大家认为这个了不起,我没用处了。

要懂得结缘,决定不要贪图享受,守住自己生活的本份。古德所谓的“素贫贱,行于贫贱”。我们是贫贱出身,我们一生都安心贫贱的生活,你就不会被妖魔鬼怪诱惑了,你也不会被人家欺骗了。

科技产品日新月异,我也常常看我都知道,我需不需要?我不需要,我什么都不需要。

那你们在学习当中需要这些工具帮助,这是你们有必要的。但是东西要爱惜、要节俭,这一个机器可以用很多年,你要是保养好的话。所以昨天人家送给你们机器,你们每个人都要实验一下,看有没有故障,有故障在此地马上就换,因为你带回去的时候你没地方去换,所以多实验几次,这个没有故障就好。这一些普通的常识不能没有、不能不记住。

修学佛法成就者都是走老路子,新方法、新观念不能成就

细心去想一想,古德教给我们都是很有道理的。我们循着这条路,你看几千年来多少人从这个路修行证果了。

新的方法、新的观念,没听说有哪几个成就的。凡是我们听说了,看到了有成就的,还都是走的这个老路子。这是我们对于古圣先贤教学的理念方式,要知道肯定,决定没有过失。这个是真的是超越时间、超越空间,是非常宝贵而难得的!

这个里面还有没有问题?他这个文章里面重点一定要掌握到,二十九面第一行,有四句话非常重要!

【业之精者,无非勤修;义之确者,端在祥校;成败之机,此为枢纽。】

这个几句话非常重要!

所以我们在初学,决定不能够掉以轻心,要认真,要努力,要勤奋。

与佛经上理论相违背的是魔说

底下第五行,第五行你看看,从当中看起:

【前人。】

就是古人。

【谓不契理,是波旬说。】

与佛经典上理论相违背那是魔说。

【不契机,是闲言语。】

是废话。所以一定要悟到契机、契理。所以佛讲经,“经”称之为“契经”。

最重要、真正的修持是内心的涵养,没欲望就不生烦恼

那么底下这一段:

【丙一。】

这是:

【参考书籍:基本条件,在于平素读书,博学深造,自能左右逢源。】

那么这在形式上的。最重要是内心的涵养,真正的修持。可是这个也不能够疏忽,自己心定、心清净,智慧现前了,就是像六祖所说的不生烦恼了。不生烦恼就是这个人没有欲望了。你有欲望就有烦恼;你没有欲望你怎么会生烦恼?!不生烦恼,那就生智慧。

智慧现前的时候就可以博览全书

智慧现前的时候就可以博览全书,浏览看看,看看什么?这便于契机,什么书都可以看,了解现在人头脑里想些什么,他对于这个宇宙人生怎么个想法、怎么个看法,我们了解才能对症下药。我们讲这个经的时候,重点要放在什么地方,如何把他的错误的观念纠正过来,目的在此地啊。

注疏里边东西很齐全,用的时候是选里边契机的东西

下面举出几个例子:

【注疏。】

这是我们必须要依靠的,依靠古人的注解。

古人注解的书,平常要多读。这个讲的时候、取材的时候,那要契机,斟酌这个你所讲的对象,所以他的注解不能完全取。

他注,注的内容一定很丰富。这个注解的人好比采药,这个给你们讲,你们会有这个概念:上山去采药,遇到了就要采,采摘回来。

讲经是什么?讲经是治病,治病要看他是什么病,我才用哪个药。

所以注疏里头,那个东西一定很丰富,样样都有,不是叫你拿去全部去给那个病人吃,那一吃就吃死了。所以你讲的时候要在注疏里选,选择这个对象,他需要什么,我选哪一部。

以注疏的人,他那个的考量的时候,各种不同根性的人都要有,所以他是东西很齐全,好像杂货店,东西很齐全。但是我们用的时候,那就不是这样的。我们要配比,要临时配方,临时配方在这个里头取材,哪些我可以用的、哪些现在不能用。所以不可以把那个注疏整个搬出来讲,那就糟、那就坏了。所以这个读注疏,注疏平常要多读,不是为自己。

广学多闻,我们讲的时候的应用,应用是要在里头选择,选择契机;不契这个讲座之听众之机,一律不取。所以你要能舍,要懂得取舍。

那么第二类:

【字书及辞典类。】

这个就是字典、词典。

为什么选古人注疏而不选现代人的?

第三类:

【类书。】

“类书”是参考资料。像我们学讲经的,佛经里面的类书,《法苑珠林》、《经律异相》,这是好的参考书。现前,现在一般世间的时候《百科全书》,《百科全书》是属于类书,查资料就方便。所以世出世间这些资料的也都摆在面前,我们用的时候也很方便。这是资料。

再看底下:

【经注疏宜遵古人。】

这李老师劝勉我们:“注疏”最好是用古人的,为什么呢?

【古人注疏,皆正而精。】

这个评语是恰当的,确确实实“正而精”。

【因其人多系有得有证者,且多为各宗之祖。言从真性中流出,文从功夫中写来,言可上契佛心,文亦精醇无疵,决不能导人荡检踰矩,亦不能引人着魔中毒。】

这是古注疏的好处。

今人很难讲,今人没有经过考验。

所以我对于,这个也是在台湾大家都知道的:我不看现代人的注解、不看现代人的著作,这个大家都知道。为什么我不看?我没有时间,因为古人的东西太多了,我都看不完,我没有时间看现代人的东西。

为什么选古人的不选现代人的呢?

古人经过考验,经过历史的考验,他的东西传下来几百年了,一千多年了,这个当中多少人看过,如果有问题早就被淘汰掉了后人这个传承,你要不是真正好的东西,没有人印你的,你没有价值谁印你的、谁流通你的?!经过多少人的眼目,经过历史的考验。

现在人还没经过证明,我也没有这个能力、也不能辨别是非,暂且我没有时间放在一边。

我不看现代人的注解、著作

我不看今人的著作,我不能说今人的不好,我只说我自己没有眼光,没有能力辨别真妄是非邪正,我没有能力。古人比较靠得住一点,至少他流传几百年的时候,他有历史的见证,我可以放心。

这个就是以古注为主。

今人真正的这些大德,近代的,我们净宗的像这个印光老法师,禅宗的大家晓得虚云老和尚,教下的像圆瑛法师、兴慈法师、谛闲法师、倓虚法师,这些都是有师承的。他们的东西仔细去读读,跟古人的差不多,那我们也可以遵循。所以一定要有这个认识。

这个底下的时候,老师也举出一些例子。佛学字典、词典是不是大家都有?我在国内前年印了一万套,委托上海佛学书店印了六千套。南京金陵刻经处有四千套,我是交代他们,分送给全国佛学院的同学(有,这印了一万套)。那么这都是我们很重要的一些参考资料。

采用古注的原则是“万不可取其文,必须通其意”

他这个地方讲的时候在第三十面,三十面主页打开第一行:

【《法苑珠林》、《佛祖通载》、《太平御览》等百科全书。】

这些都是属于“类书”。

这底下有一段讲采注:

【丙二。】

第四行“丙二”。

采注里头有一个很高的原则,这也是古大德传下来的,就是一定要“通其意”,万不可“取其文”,必须“通其意”。懂得他的意思,不取他的。我们用自己的文字语言来说出来,这是最好的。当然这个不是对初学,初学的还做不到。

初学用三、五年时间学老师,先学的一模一样然后就超越

初学的人实在讲就是学老师,老师是我们的典范我们从这个模式上奠定基础。这个也都是在五年学教这个范围当中,所以这个三、五年当中我们依照老师的这个模式,所以你们不要觉得我也学的,你学的跟人家一样的,那就对了,学成功了;学的不一样的,那就学错了。

所以我初出来讲经的时候,到哪里人家就说你怎么讲的,跟李炳南老师讲的一模一样,我成功了,我学的一模一样。

所以开头就是从这上打基础,跟老师一模一样,再进一步就超过老师了、就出头了。

先要学的一样,然后才出头。这个叫“学”,跟一个人学,要学的一模一样。所以进一步地说,就是自己这个就超越了。

所以我们看这一段:

【丙二 采取经注】

【发挥经义,赖参经疏。】

依赖参考这是古德的注解。

【势须广集诸家,博览群言。然应知古人虽多师承,不离其宗,惟见仁见智,亦有小殊。此当观时察众。】

这句讲观机了。

【检适合者,取其一说。】

这下面是比喻。

【熊掌与鱼,皆其所欲,不可得兼。】

那么这个事要知道,这是教给我们,同样是一部经,有很多不同的注解,不同注解里面有很多不同的讲法,但是,他都讲的对、都没有讲错。

我过去在台北,有一个居士写了一本《楞严经》的注解,送给白胜老法师看。白老法师在台湾算是专攻《楞严》的,他老人家就把这个册子给我看,叫我提个意见。

我看了一看之后,我就给他写了几个字:“古人的注解,譬如摸象。”你看莲池大师的《摸象记》,是摸象,他真摸到了,他摸到的部位不一样,但他是真的,不是假的。摸到象腿,像个柱子;摸到象尾巴,像个扫帚。他都没有说错。就是他种种不同的说法都没有说错,也就是说他所观察的角度不相同,他见的不一样,没说错。

这位先生,他摸到石头了,把石头当作象了,完全错了。那白老就把我这东西交给他,这得罪人了。我这是跟老和尚说的;如果对他说,我的话就婉转了,就不会这个说法了。哪里晓得老和尚一点都不客气,就把我这本书拿去给人家。不过这位也算不错,他是一个大学教授,来看我的时候,因为我也讲《楞严》,我也是专学《楞严》的。我《楞严经》过去大概讲过六、七遍的样子。

这个就是说明古德的注疏,真是见仁、见智,见解不同。

那么我们要选择这个古注,也要仔细的去看,哪一种注解比较讲的圆满,哪一种注解比较讲的能适合现代人接受,他能够接受。所以说契机、契理都要护到,这是我们初学。

那如果说是:

【学力充足,而能圆融二种,折衷为一,亦无不可。】

这当然是可以的。

你能够合几种注解能够“折衷”,这是要自己的学力,你自己有这个能力才行,没有这个能力做不到。

你比如前清道霈法师,这个是涌泉寺的,大概是乾隆时间的人。他做这个《华严经疏论纂要》,那就是把“疏”跟“论”合起来,那这个不容易。

因为清凉注解这个《华严》,跟李通玄长者注《华严》,他们的这个思想有很多看法不一样,那都对、都正确,都没有话说,都是了不起的,可以说都是有修有证的。

那么道霈法师能够把两家融合起来,这个是很高明的。这个就是学力充足的时候才能做到,不是你自己入这个境界你做不到。所以他这个《疏论纂要》,是一部非常好的《华严经》的注解。

我这个一生实在讲从学佛就有这个愿望,希望能把《华严经》好好的讲一遍,但始终没有这个机缘。这部经时间很长,我过去讲了不少年,因为常常出国,不能住在一个地方。讲这部经,一定要住在这个地方不动至少要四年,每一天讲两个小时,四年圆满,就是四年不动。我现在想四年不动就很难了,这个缘不容易。可是这是真的是稀有的一个因缘,非常稀有!这是佛法的根本法门。

初学讲经采用古注决定不能太多,尽量采用一家

那么底下这是警惕我们的:

【若心无主张,目无见地。】

现在一类初学,自己没有这个能力、没有这个智慧。

【竟将多家之说,一齐搬出,堆堆累累,互相迳庭。】

“迳庭”就是抵触的意思。

【致听众不得要领,反增意乱,为最不宜。】

这个要记住。现代许许多多人犯这个毛病,他是真下了功夫、真费了力气,到处去收集写成这个讲稿大杂烩,这就是掺杂各家的东西。你看,真的也看不出他讲什么;你听他讲,他讲了半天不晓得他讲什么。这个就完全失败了,真的是吃力不讨好。所以不如守一家,讲的有条理、有层次、有主旨,那个确实不一样。

所以这个初学采注,决定不能太多,一家。

这个底下讲参考,有三句话:

【善参考者,只师其意,不师其言也。】

都是自己有了一点功夫,有这个能力了,这是个原则。

所以初学的时候就是要守老师,跟一个老师学,守一家之言,这个是决定正确。

经文浅的可以讲深一点,经文深的一定要浅讲

下面:

【正字辩义。】

中国文字,常常有一个字有很多种读法,那个音不同,意思就不一样;有一些字音同,字的意思一样,那个关系就不大了。如果说读法不一样,意思不相同,这个一定要考究,这个不能够产生误会。

这一段里面也举了几个例子。这几个例子,在经论里面也常常见到的,这诸位自己看就可以了。

第四段在第三十一面最后一行、最后一段:

【丙四 消深益浅】

这个原则要懂得。

这个经文深的,就是你要把他浅讲,这叫“消深”,不能深讲,叫浅讲

我们讲经一定要叫听众都能够明了经意,目的在此。

经文很浅的地方,你不妨把他加深一点,使他听了有兴趣,不至于这个轻视经文,这个原则要记住。浅的可以讲深一点,深的一定要浅讲。那么这些、这个原则明了之后一定要了解听众,了解听众的状况。

听众,诸位还要了解一个事实,现代人可能是无论在中国、在外国,包括新加坡也在内,念古书的人少了,少之又少,现在人所念的的时候多数念的是白话文。在这个文化根性上来讲跟过去的一个时代完全不相通。

过去这个时代的时候,还可以讲经的时候里面还可以用一些文言。现在用文言就很糟糕,没人听的懂。这几百人当中只有几个人懂的,那我们就不需要了,一定要顾全大众。所以今天是越浅越好,甚至于些典故,许多人都不清楚、都不懂,这是越浅越好。

佛学的名词、这些名相如何能够把它变成很浅显的语句来说。

譬如我们讲到“持戒”,我现在就改成用“守法”,大家好懂。“持戒”这个术语就有很多人不懂,有很多人把这个意思都误会掉了,以为是一定要守“不杀生、不偷盗”这五条戒,那个范围太小了。

所以要把这些术语的时候,怎么样把它变成一听就懂

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”,翻成“无上正等正觉”,人家听起来还是莫名其妙,什么叫“无上正等正觉”?他要再来问你,你再给他解释,这不麻烦了,这我们就讲成“究竟圆满的智慧”,这个他听了,管他懂与不懂,他概念比较清楚,这就不找麻烦了。

你像佛学这些很多这些术语,我们要怎么把它转变成很容易接受的口语,尽量叫大家是听得清楚、听得明白,这样就好。

所以这个“消深益浅”是在讲台上,乃至于我们现在写文章的时候都是一个重要的原则,要记住。

末后这一段,在第三十二面:

【丙五】

第五行,“丙五”这一段。

【预制图表。】

这个也看在场合。

在旧时的一般的场合,这个讲习里面可以用黑板。要用黑板的话,我们有些比较不太好懂的地方、复杂的这个地方,我们用图表画出来,把它写在黑板上,大家一看就很清楚。

现在虽然很少了,但是现在新的科技有投影机,这个可以预先在这个胶片上你把这个制作出来,到时候用图表来解释方便。特别是对于这个“名数”,你像这个讲到“三十七道品”这一类的一看,一目了然,所以运用这些技术。

这个地方讲的是:

【凡遇名数,历代统纪,家乘世系等,头绪纷繁之类,以及权实、空色、事理、体用等,互关相对之类。纵然长于口才之人,说之虽有条理,而听者尚有闻后遗前。】

听到前面,不晓得后面;听到后面,前面忘掉了。这个常有。

所以:

【失于连贯之感,设再旁出枝节,更觉无从衔接。】

这个都是,确实这些现象。

哪个地方哪一次讲习都会有这些情况发生,这个就是图表的用处就很大。

像现在这个科技发达,印刷很方便、影印很方便,所以有些印制出图表的时候,就可以预先印出来分发给大众,那这就更好了,这个听经就更方便了。像我们有些资料,我这个图表的时候,我也过去做得很多。

我在初出来讲经的时候,印顺法师在此地,印顺法师就叫我“画表的法师”。我很会画图表,他老人家称我叫“画表的法师”,这个画表这个我知道。

所以我从前讲经的时候两旁都有黑板,那个图表预先在黑板上写满,讲的时候大家一目了然,用图表来帮助。

李炳老很擅长用图表,这是我跟他学的。你看他那个讲演、他的佛学讲演完全是用那个大纲、用图表做出来现在有一个《弘护小品》里面,有他过去在台中几十年这些讲演的这些资料,全是图表,那么这个都可以作为参考。

下面是第二个大段:

【讲时措施。】

这就是讲台上的艺术。我们明天来研究这一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