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讲经必修课:(10)讲经的方法与技巧(视频)


(10)讲经的方法与讲经的技巧 

净空法师 1996 讲于 新加坡 

常常听经,对讲经的人利益很大!

阿弥陀佛!

这个地方请看三十六面:

这一段里面大家有没有问题?这里面所说的原理、原则,我们要多看、要熟悉、要能把它记住,至于实际上的运用,要学习、要观摩。所以常常听经,对讲经的人来说利益很大!

讲经的法师,一定要法缘殊胜。法缘殊胜,这个听经,是第一个要紧的事情。别人讲经我要不肯去听,我讲经也没有人来听。这因果报应嘛!很现实。

你既然发心讲经,无论什么人讲经,好也好、不好也好,除非是自己没有空闲,那个没有关系。自己如果有空闲,或者有工作,工作可以推后,能够把时间抽得出来,一定要听经。你真正发心讲经的话,这个非常重要!

听经同时结三种法缘:跟法师结缘;跟道场结缘;跟信徒结缘

因为你听经的时候,我们讲经的人听经是三种法缘同时结:

第一个跟法师结缘;

第二个跟道场结缘,道场就包括道场里面住众;

第三个跟信徒结缘。

所以,平常你看一般人上大殿礼佛三拜,我们当法师的人那个三拜跟别人三拜不一样:

我们第一拜,就是愿我跟这个道场有缘,将来我会到这来讲经;

第二拜,与这个道场常住结缘,常住能够欢迎我;

第三拜,与这个道场的信徒结缘。

所以我们三拜,“愿”是这个“愿”,所以那个三拜没有白拜!我们到任何道场,一进到那个地方,一定是礼佛三拜,这三拜发这三个愿,所以你才有法缘呢!

听经,我们礼座的时候,三拜也是发这三个愿。至于讲的人,他讲得好,哪些好处我们学习、我们参考;他讲得不好,这些不好的地方提供我们做借鉴,我们反省改进。

由此可知:讲得好的是我的老师,讲得不好的也是我的老师,我得的利益是平等的。这个就是说学讲经的人为什么说一定多听经,就是得观摩。

讲台表达的艺术很重要,讲堂的艺术一定是从观摩当中学到的

而观摩里面,当然讲的内容是重要的,可是讲台的艺术更重要、表达的艺术更重要!内容的东西,我们可以自己准备,不听经我们能够学得到;但是讲台的艺术,一定从观摩当中学到的,这个不是拿着书本凭空想象能够想的出来,不是的!因为那个讲台现实的场所的时候千变万化,你看那个讲经的人应变的能力,仔细去观摩学习,所以它是活的,与讲的人讲的好坏没有关系,我们统统学到经验

这个就是说一定要听人讲经,听人讲经的利益太大了,这个真正是我们最好学习的场所。

因此就是对于像年老的,我们对于初学的都很尊敬,我们也向他学习。长处学他的,短处也是,反省就是学习,他提供我了,他帮助我了,所以正面、反面都是老师,我们都要用真诚恭敬心来学习。这一点很重要!

一个成功的人不是偶然的,真的是活到老、学到老、学不了,学无止境!不可以得少为足、不能够自满,要虚心认真一直学下去,到等觉菩萨还要学。

前面这一段一开端就是说明,我们讲台的设施是利益别人、利益众生的,这个要晓得。

自己谦虚多多请教别人,自己得利益

后面这是,后面归到本身的时候:

【赞他谦积。】

第三十六面倒数第三行,从当中看起:

【再在归到自它本身,皆赞他而谦结,赞他虽系相当之词,然亦未必识务。】

赞叹的时候也要看事实,赞叹也要恰到好处。赞过一点没有关系,不能太过分;赞叹太过分了,那就显得是巴结人了,反而变成毁谤了赞叹过了头了,这个不好,起反效果。

【不可心存骄矜。】

这心里不能有一点傲慢的心。

【言谦神慢。】

你表情很傲慢,言语虽然说得很谦虚,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,所以要真诚的赞叹。

【如称座中诸多齐得续修大善知识,谦积勿施为所好,需居真诚。】

就是自己谦虚赞叹别人都要真诚。

这个里面举几个例子:

【如欠修持,每遇教理无学问,拙口才,知度理晓请加指导。】

“请加指教”这是。

【尊他再减谤,益己则受益。】

这是为什么要赞叹别人、为什么要把自己压下去,道理在此地。你尊敬别人,减少人家的毁谤,在弘法利生上减少障碍。自己谦虚多多请教别人,自己得利益。像这些都没有问题,这一段的时候,诸位上台的时候都做到了,也都做得很好。

虽然谦虚对自己是可以,如果提到国家、提到佛教,要保持一些尊严。虽然我们也说几句谦词,但是不能过分,这个要记住。这是真实的,我们爱护国家、爱护佛教。

讲台上要端庄且不失活泼

下面第三段,这第三大段是:

【威仪须知。】

这一段很重要!

我们现在讲台上表演,最大的缺陷就是这一部分

这个里面有没有问题?

就是人家看你这个威仪不严肃,看到不像!你坐到那里不像一个讲经的法师!一看这个样子,他就走了,不听了!

所以在讲台上,上下讲台礼节不能够错,这项里面都有说,后头都有说坐到台上是庄重活泼,端庄严肃里面不失活泼这个很重要!

如果活泼,表演得很活泼,不庄重也不行,人家也瞧不起你。太严肃了,人家觉得看到你,好像害怕一样,也不行。所以说是端庄不失活泼,这样就好。

这个就是说观摩就很重要了。你常常看别人讲经,就觉很了解。

现在很多人不明了佛教的本来面目——佛陀教育

尤其是诸位同修,这一次新加坡这一会,这个缘分非常殊胜!这从前章嘉大师讲的,这是佛菩萨的安排,不是人力!既然有缘到这个地方来聚会了,你就晓得将来使命责任多么重大!

佛教现在虽然在世界上普遍流行,但是都是坠入“宗教”了,佛教的本来面目,明了的人不多了。这要靠我们去宣扬,靠我们把“传统的佛教”发扬光大

这个是我早年,八二年到美国去弘法的时候,当时我就说出,目前世界佛教有四种不同的形式:

最普遍的就是“宗教的佛教”佛教不是宗教,但是真的变成宗教了,无可否认,变成宗教了。

第二种——“学术的佛教”有一部分学者把佛经看作哲学,当作哲学来研究,佛教变成哲学了。

第三种是很不幸的,这个出现的时间并不长——“邪教的佛教”这妖魔鬼怪,害众生。

第四种——“传统的佛教”,真正传统是教育,是教学但是现在其他的三种都多,传统的佛教少。真正得利益了,是传统的佛教,传统是“佛陀教育”!

信众把“佛教”意思曲解就不行了,应当定位叫“佛教育”

我那个时候一出家,在台湾,就向台湾的中国佛教会建议:佛教要正名,孔老夫子说“名不正则言不顺”。中国人喜欢简单,但是简单固然是好,如果简单把这个名词的意思误会了,那就不行了。所以叫“佛教”,应当里面再加两个字“佛陀教育”。我那个时候就提出来,我们不要讲“佛教”,讲“佛陀教育”,让人家耳目一新。当时佛教会接纳了我的意见,以后没有办法推行、没有认真去做。

所以我们在全世界宣扬“佛陀教育”,人家对我们看法也一新,这个出家人是搞“佛教教育”的,他不是搞别的,他搞“佛教教育”的。

不管他怎么说法,但是这种看法的时候,那你看这个一般宗教的好像这个出家人,似乎他要尊重很多了,尊重很多!这对于我们弘扬正法的人来讲,有很多帮助。

所以一定要定位到“佛陀教育”。它本来就是“佛陀教育”,这个我们在《认识佛教》里面,就讲得很清楚,很明白。

我们到任何地方讲经,第一个就讲认识佛教

《认识佛教》这个小册子,现在有一套这个录音带,当时有录影,但是录影的效果很不好,是一般普通就玩的那种小机器录的,那个效果很差,不像现在我们这个道场的设备,这个设备是专业化的,所以效果非常好!但有录音带,这一份资料诸位要好好的学习。

现在“三皈”、“传戒”不如法是佛教衰落的根本原因

我们到任何地方讲经,第一个讲什么?第一个就是讲《认识佛教》,先把你观念扭转过来之后,再讲经他听受,那个心态不一样,就不相同。所以《认识佛教》非常重要!

这个传授“三皈”,“三皈”决定不能搞错了。受“三皈”的人很多,你问他“三皈”是什么,不晓得!“我皈依某一个法师”,这佛教怎么会衰到今天这地步,说老实话就是“三皈”、“传戒”不如法,这个我们说实在话,都要负因果责任呢!这不是开玩笑的,一定要讲清楚、讲明白。

那这一段没有问题,这录像大家能看得懂。

讲经要注意自己的衣着音声和姿势

这底下末后这一段:

【丙一 讲采坐势】

我们讲经,这很尊重的,这是传道,不是为了别的,当然是升座这个是最适当的,但是也要看环境。

如果在国外,国外有礼节,但是没有像佛门礼节这么样的隆重,没有。你们在电视上常常看到,像美国总统、国务卿他们发表演说,也都是站着的,他们的讲台很小,一点点大,这你们在电视上常常可以看到。在外国,那这个就是礼节。所以“入境要随俗”。要随顺他们那个当地人的习惯、当地人的礼节,这样最好。

如果那个地方建立有道场,那我们就按道场的规矩,道场大多数是中国人建的。外国人的教堂,这个牧师讲道也是站着讲的,也是小讲台站着讲的。所以我们这是一切要随顺环境,以不失礼为最重要。

当然站着讲,表达比坐着要容易,为什么?全身说法。坐着讲我们的表态只限于面部这两个手,身体一定要端庄。所以表示的时候只能用手的动作跟面部的表情,都是说法啦!

讲经讲的停顿一下、眼睛闭一闭、眉毛皱一皱,都是说法,不用言语的,都说法。这个里面就是有感叹的意思、有喜悦的意思,用这个表情来帮助,来帮助言语,这个全身说法啦!

所以这个讲台,不可以低着头看讲义,那个不行!你要晓得是全身说法,你这个讲的时候这个里头抑扬顿挫,都能叫听众体会而受到感动,我们的这个讲座的效果才收到。

内典讲座述弘道崇尚礼,故讲经必以坐势方显仪轨

这个地方是第三十七面,我们看倒数第四行,从最后一句看起:

【内典讲座,性述弘道,义较特别,颇尚礼容,固必坐势,方能尽显仪轨。】

这个是理论上如是,事实上也如是,但是我们一定要顾虑环境。

早年,我最初到美国是八二年,八二年、八三年、八四年头三年在美国各地方讲经说法,都是站着的。因为他们的场地,最初借的场地,是洛杉矶市政府的那个议会开会的那个场所,借他们的。

早年的美国很好,美国政府这些会堂、会场,都可以借的。我们办活动可以借他的,借他的时候都不要钱的,只有一个条件,要给他打扫的干干净净,用完之后一定要恢复原状。就这么一个要求。你如果把它搞乱了,下次就不借给你了。可是到以后,我们搞了三四年以后,美国人厉害了,要收钱了、要租了,不借了,要租了。大概美国现在逐渐穷,财政经济困难了,就收费了。

所以我们租过银行的礼堂、租过学校的礼堂,所以在这个场合当中讲经,我们的确是讲经,拿着经本讲经,但是还是站着,还是用他们的小讲台站着讲。

以后我们这边道场渐渐熟悉了,有一些道场可以借用,也很欢迎我们去讲经。在道场里面讲经,就跟我们现在这个形式差不多了。但是那边这道场场地没有这么大,多半都是买这个美国人的教堂,然后我们来改修,这个教堂通常容纳的人数大概是一两百人,如果三百人的时候就挤得很满了,显得非常拥挤。你譬如我们这个五楼这个讲堂,可以容纳八百人;可是大家要挤一挤的时候,要一千五百人也能挤得下去,那就坐起来就很不舒服了。所以在外国道场,面积不大,人多的时候显得很拥挤。这“采取坐式”。

因为坐着讲身心是“定”的,“定”的时候容易得“灵感”

这里面有两句话非常重要!在三十七面倒数第二行,末后这两句话:

【讲经注意,心平气和,态度肃穆。】

就是我刚才讲的严肃当中带活泼”,这样就好。

我们把这个底下这一段念下去:

【立式势较浮动,手必握书,或指点而摇挥,或投掷而拾取,与如对圣贤之意,已自违背,且不在安静中为之,只能罄其预备之劳,至其临时触及,忽入缜密,发现心义之功,则鲜有可能焉。】

这个也是经验之谈。

因为坐着讲,身心是“定”的。“定”的时候容易得感应,我们世间人讲“灵感”。

一个人在浮动的时候,那个“灵感”的机缘很少,不太容易!但是端坐肃穆的这个时候,你看大众这个表情动态,的确灵机应变。“应变”就是一般人讲的“灵感”,实在讲这是三宝的加持。可是全身浮动,这个感应的机缘就少了。这个是一定的道理。

但是李老师此地写的这是我们中国人,学校上课教书的老师,站到讲台上,那是会动的、乱动的,但是在外国不是如此。在外国的时候,你这个经本还是有个讲台放,不必拿在手上,所以那个环境比我们一般课堂上课的时候又不一样,他还是有肃穆、还是有严肃。

讲经的威仪很重要衣着要整齐干净

第二段:

【正其衣冠。】

这个就是我们所讲的“威仪”。

威仪的时候,衣着很重要!正式的会场衣冠要整齐,外国人很讲求这个。正式会场这个门口他有照顾的人,如果衣冠不齐的话,他不让你进去。

在新加坡,一般正式场所也是如此,你看大的这个旅馆、一流的餐厅,衣冠不整的话他不让你进去。所以衣着要讲求。

那我们佛弟子,我们有我们的服装,服装一定要整齐、要干净,只要做到这两点就可以了。我们穿的衣服整齐、干净,这样就好!

如果是佛教的道场,我们升座的时候穿袍搭衣;不是佛教的道场,斟酌情形,有时候穿这个长褂就可以了,或者是穿海青就行了。

他那个地方不是佛教道场,也没有佛像,在这种场合当中我们就不必穿袍搭衣。一切都要看场所的状况。这个是“三番审机”里头,在什么处所讲、在什么时间讲,总而言之,一定要契机,这个很重要!

这是讲“衣着”,这个没有多大问题,这是稍微留意一下就可以了。

讲经之前的要观察场中有无佛像、要了解有无司仪

第三段:

【身式举止。】

这一个地方,要留意。我们把这个念一念:

【讲者需察场中,如何布置,有无佛像,有否司仪。】

有些场合当中有司仪的。

我们在外国常常人家邀请我们去讲演、去讲经,有司仪。通常我们在没有进入讲堂之前,司仪会给大众做一个简报,介绍这个法师,让大家有个了解,这司仪做的事情。我们进去,司仪会喊“起立”,再“敬礼”、“请坐”,都是司仪讲。这个是有司仪。

如果没有司仪的时候,我们自己要斟酌情形。

新初到一个地方初次跟大家结缘,这个开场白也就是讲演的因缘;或者是这边的邀请,或者是路过,总有个因缘遇到此地来,跟大家见面,总得说几句客气话;然后再说明这所讲的内容概略做一个提纲让大家晓得这一次,一次讲比较好一点;如果连续讲几天,这个就很有必要。这是一个单元、一个系列下来,他明白了解了,他有兴趣,他每天都来。所以这是很有必要让他知道我们这几天讲的是些什么东西;当然外面贴的是有题目,或者是经题讲演的题目,但是要把内容略略的说一说,我第一天讲什么、第二天讲什么、第三天讲什么,他就会很有兴趣。

供佛像的,登台以前一定要向佛像行礼;没有佛像,那就不必了!如果他供的有其他的这个像,或者是有国旗,我们向它一问讯就可以了。

我讲这个《认识佛教》,是旧金山妈祖庙,妈祖庙来找我去讲演、请我去讲演。这妈祖庙讲什么?所以我就想《认识佛教》,所以我写了一个大纲。那个《认识佛教》上面一个大纲,就是那个时候写的,到妈祖庙讲的。

妈祖庙供的是妈祖神像,所以我们到那个地方去,向神像行三问讯礼,那就不要拜了,这三问讯,是很恭敬的了他们的信徒也不少,觉得我们对他们的神也那么样的恭敬,他才能接受我们!如果我们对他的神不恭敬的话,他心里面就跟我们划界限,讲得再好,他这个内心里头有矛盾、就有排斥,不会接受。所以我们对他一定要有礼敬,让他欢欢喜喜,因为我们在那里讲介绍《认识佛教》,慢慢他就从那里回归,以后学佛了。妈祖庙以后学佛的、皈依的不少个,有效果。

所以一定要敬神,这个是对他们这个神道决定不批评,尊重不批评,这个很重要!这跟他结缘,结了这个善缘,以后他就常常会邀请我们去讲演。这个是礼节。

讲经登台也有顺序的升座一定从右方登台

登台,这个也是有顺序的。

三十八页最后一句,我们看最后一句:

【先行礼,行礼之后然后登台,登台是由右方升。】

升座的时候一定要从右方。

升座之后,如果供的有佛像,是一个讲经的正式讲经的讲台,要礼座,就是要向这个大座一问讯。

但是有佛像的时候我们就向佛像,好像我们拜法师一样,如果有佛像的时候,我们顶礼法师一定是面朝佛像,这个是礼节。所以上台那一问讯是礼座,下台不必,下台不礼座,上台礼座。

“礼座”的意思是表“敬业”

“礼座”的意思我给你们讲过,这是表“敬业”。讲经是我们的事业,我们对于这个事业很尊敬,很认真的来做,它表这个意思。

如果在外面讲经,场地上没有这个佛像,他也有个座位搬上,那就不必了,他不是正式的。你像我们借人家的会议厅、借人家的礼堂也有个布置,但是没有佛像就不必了,我们也不必穿袍搭衣,顶多只是如果是在家居士信徒很多,我们穿海青就可以了,或者是就穿长褂都可以,这个不必礼座。法轮也没有关系,那个都不要礼座,都不必礼座。

那么升降,都是有一个顺序的,这是我们要留意的。

这一段,我们从这里念下去:

【升座之后,向众还礼。】

大家一定是顶礼法师,或者是有司仪的他会喊:

向法师一问讯。】

或者是像有的地方:

【向法师行三鞠躬礼。】

那司仪会报这个。

我们还礼,然后

请坐。】

请大家坐下来。只要是说两个字就可以,“请坐”就可以了;不必“请大家坐下”,那个很啰嗦,愈简单愈好,“请坐”就行了

你们晚上练习讲经要注意,就是“请坐”就可以了

讲经的姿势宜采用特别注重稳重的坐式

【方可入座展卷,坐式既宜立式,动作便不相同,而表态表情,只限头部手部。】

这是在大座上,你表情的时候只能限于这些部分。

【至其两部表演,在立式中,得与身足配合。】

这像舞台上表演一样,那他是全身的动作。

【顾盼挥霍取其流长,坐式一切应取稳重。】

这个差别在此地。讲经采坐式,特别注重稳重。

【否则即招轻躁之讥。】

如果在讲堂是身体摇晃不定、手势漫无目的,这就会引起人家觉得你太轻浮了、太浮躁了,你心不定。

【所谓稳重,不过适可而止,并非不许翘首、抵掌、扬眉、指划。】

这是许可的。

不是说人的稳重,坐在那里像个木头人一样就不动了,也不是这个意思;你还是有适当的动作,所以稳重当中有活泼。你看《楞严经》上,《楞严经》上佛说法,也举手、也舞拳,可见得他在讲台上是活泼的,他不是死呆板的。

【经云:世尊出定,举身微笑,何尝失其庄严?!善变之人,宜应举身妙言,要以雍容自在而已。】

“雍容”是温和、柔和、很自在的样子。这就说口讲、表态,全身说法,这个很重要!

我们讲经上台,说老实话,表演!当然初学的人,免不了紧张,但是这个困难,就是不断去练习,可以克服的。

最近在这里,演济公的游本昌居士,昨天他还在这里谈,哪一个演员初次上台不紧张?!充分的准备,还是免不了紧张,还是免不了上台的时候台词忘掉了,一紧张就忘掉了!也就是说明,一流的演员初上台也出过洋相,所以这个不要怕,要克服。

他的经验,演到什么时候这自己在台上真的好像随心所欲、左右逢源?他说八十场以后才达到这样的一个境界。可见的初上台当然有困难,讲演时候一开端就说,这个困难是一定要克服,一定要克服!

佛法里面讲的“光明遍照”就是科学家讲的“磁场”

知道我们的使命就是在讲台,我们一生的事业工作就是在讲台,那上不了台怎么行?!在台上不得自在怎么行?!我们这个事业怎么能突破、怎么能发展?所以一定要自己有信心,“天下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,没有不能克服的。

这个里面“消业障”很重要!真的是要消业障,要求三宝加持。

我们这个身体,身体衰弱是业障,病痛是业障,乃至于每个人的身体这所以有体嗅,有些人身体出的味道很难闻,就一般讲狐臭这一类的,都是业障。口臭这个也是业障。能不能消除?能消除,你只要发至诚心,那弘法利生!从前有这些,这些东西到以后都统统没有了,不但没有了,身上出的这个香味——清香,那就说明你业障消除了。不但你身上没有这些异味,有清香,你居住的房子里头也有一股清香。这是世间人所讲的磁场,磁场改变了。所以一般人进入你这个磁场,他感受不一样,他生欢喜心,我们佛法讲“沐浴在佛光之中”。

佛法里面讲的“光明遍照”,就是科学家讲的“磁场”,确实不一样。所以这个业障什么时候消除,自己知道;自己这个身心不清净的时候,那就是业障。这个要知道。

讲台上讲圆满之后下台是从左方降

下台,从讲完之后下台,从左方降。

【右方升,左方降。】

我们现在这个讲台这大家都知道,上台从这一面——从右面,讲台的右面,不是我们自己。讲台在这个地方,讲台右面,从右面升,从左面降。那么这个是一般礼节。

但是如果不是正式的讲台,有些地方他只有一个楼梯,进、出都是一边,那你也懂得随缘,你跑到那边没有楼梯,这个要知道。所以一定要先看场地,这个我们都常常遇到这些事情的,从这一边升还得从这一边降下来。

讲经时目光要照顾全场,但多份的时间是“平视前方”

这个是第四段:

【视线所集。】

这个很要紧!

【视线有促人注意之力,有增他为我而说之感。】

这两句话就讲得很清楚了。这个眼光,一定要照顾全场,但是要多份的时间中视,目光端正。特别是现在这里有录影,有录影我们要顾到,现场来听讲的人少,将来看这个录影带的人多,不晓得要多多少倍!

如果人家看到你录像带的时候,那脸老偏在一边,他人家看的时候,那个心里感受就完全不一样。所以说我们看镜头,就是看观众,就看听众,人家将来录像带拿回去看的时候,“哎!他眼睛看我!”他就有这个感触!

当然现场人很多,偶尔也得照顾一下,那个可以;但是不能常常这样转,常常这样转就不好了,那个就有失威严了、有失庄重。

偶尔看一下,在什么时候看一下?看他那个精神往下降不能振作的时候,这一看,提醒他。用意在此地他已经精神力很集中了,这就不需要。看他表情神态不太集中的时候、有懈怠的时候,这个时候要看一看、看看他。看看他的时候促他促听听众的注意,引起听众感觉到“法师为我说的”,这亲切感。味道在此地。

【虽亦有闭目而讲,不视场中听众者。】

这个我们有好几位不看场中听众的。

【终不若察言观色,可以应变契机。】

终究比不上,这是看大众好。

看大众的时候,能够看他的表情、看他的动态,知道他能听懂多少,他能不能接受,听了的时候生不生欢喜心。我们这一面观察的时候,一面就了解我们讲演的效果。如果效果不好,马上就灵机一变,或者深讲,或者短讲,或者长讲,或者浅讲,总而言之一句话,要把讲座这个听众情绪带入高潮,这个你讲演才算是成功。所以说不如察言观色,不如看着大众好。

【通常讲说,可以平视前方。】

这就是我刚才跟诸位讲的,我们现在有录像,我们的眼常常看录像的镜头,实在讲在此地学习很难得啦!你们每一场都录下来,录下来自己看!讲完了之后,你就到录影室把那个带子拿来,找时间自己来看看,看看满不满意。这最好的,这是你们平常在佛学院学不到!讲完马上录像带就拿给你了,而这个录像带的时候由你们自己保存,你们自己可以常常看、常常改进,这个是教学。现在讲的是,这是科学的教学法,你马上能够看到你自己样子、听到你自己音声,自己给批评自己,自己给自己打分数,最好了。

这“平视前方”。

“视线表态”的方法

【实应启发式时,意在引人注意,应取弧形,横视中左右三面,实则而能常视三面,乃为最宜。】

这个“常视三面”就是,“常视三面”,我们眼睛确实照顾全场,但是目光在正中,并不是两面都看不到,统统都看到。在某个场合当中,我们头可以偏一偏,看看这个三面,这里讲的时候,有些配合我们讲经的内容,配合听众的这个表态,什么时候必要,自己就明了。这个就是“视线表态”的方法

佛经这个讲座是“大讲座”,难讲!

底下说:

【更应知听众程度至为不齐。】

所以佛法里面讲经,在一般讲座里面讲,这叫做“大讲座”,佛法叫“大讲座”。

何为“大讲座”?就是程度不齐。听众里面,有拿博士学位的,有大学毕业的,也有小学生,还有不认识字的,统统在一起听课,你要讲的叫大家都生欢喜心,岂不叫“三根普被,利钝全收”?!这“大讲座”!这个是很特殊的。一般社会讲座没有这种情形,他们听众都是特殊的对象。

学校里面讲演,学生程度很齐;在社会上也是一般这个集会活动讲演,都有特殊对象;这个商业界大概都是做生意的,商界的这些领袖。某一个行业,他有某一个行业都有关系的,程度大致上都是很整齐的,那个讲好讲。

佛经这个讲座难讲,程度不齐,男女老少各行各业,统统都有,所以这不是容易的一个讲座!

你一般很会讲演的人,到佛教的讲座他就不会了,他没有办法应付,他的习惯一般是专业,那个范围很小;我们这个范围没有边际,他就很难应付。所以这个是要懂得,程度不齐。

准备讲经教材:浅的多,深的少;讲事的多,讲理论的少

【讲座教材源采多种。】

这个“多种”不是叫拉拉杂杂的,这个“多种”就是有浅有深。我们准备教材里头有浅有深,但现在我们一般这个听众,程度都比较浅,准备的时候:浅的多,深的少;讲事的多,讲理论的比较少。这是适应于我们现前的听众,所以准备的时候要有个比例。

这个比例的分量都在“应机”,了解这个听众他们的程度,他们能够接受的。一切是为听众,绝对不是为自己。这个一定要晓得。

【如发挥理论,视线应灌注上根;举譬喻时,应注视中根;说及因缘公案,当转视下根。三者不过举其通常,然亦有其融汇,理论本有深浅、繁简。深而繁者,固必视之上根;浅而简者,未尝不可施于中下;譬喻之道,普世三根,因缘如史承。】

这个就是历史的故事。“史承”是历史的故事。

【公案如禅门机锋。】

禅宗里面这公案很多,都是些故事。

【又岂得概谓为肤浅,不可兼施中上也?此处所谓施者,乃指视线表意一法,系为特别之施,若夫言语讲解,其声流布四隅。】

这就是音声贯注到全场。

【视为普通之施,普通者意似较疏,特别者意似较亲,为求摄他受益,固必取诸视线。】

所以在讲台:

【目光一定要照顾大众。】

这一段归根结底还是这一句话:要照顾到大众。

音声一定要事先求佛加持,音调要懂得先低后高

下面这一段是:

音声的运用。】

这是佛法里面常说的“辩才”,音声一定要事先求佛加持,音调要懂得先低后高。因为听经的人要听两个小时,越往后他那个精神体力就越差啦!坐得太久了坐累了,精神萎靡不振了,所以越往后越高,能够把他这个情绪提升上来。

所以前面开讲的时候,音声低一点没有关系,越往后要越高,讲的内容也是如此,越往后越精彩!这个道理要懂!

你看,一般唱戏的,最好的一注戏都放到最后叫“压轴戏”,这个意思就是说叫人来听一直要听完才走,好的在前面他听了;后头不好的,他听一半就走了,他就不听了。所以说最好的摆在后面,他一定要听完,那才能走,而且越听越高兴,情绪永远保持在高潮,这就成功了。我们讲台表演也如此。所以这个要晓得。

有“为利众生,代佛菩萨宣扬佛法”的态度就得佛菩萨加持

讲“感”,我们说话能感动人心,这个没有别的——“真诚”,“诚”能够感人啊!没有丝毫虚假,认真而不能够放逸。所以只要真诚。

【为利众生,代佛菩萨宣扬佛法。】

利益众生,我们用真诚恭敬心去做,自自然然就有感应。这个就是求感应之道,不必每天在佛菩萨面前,磕头作揖要求,那个没用处的。你能存这个心,用这种态度就得佛菩萨加持。

一句之间前字可低后字必高,方有恳切之势

这一段里面有几句很重要!四十面倒数第七行,从下面看起:

【音用乃所必当注意者也。】

底下是:

【一句之间,前字可低,后字必高,方有恳切之势。】

这是一句。

讲经一座,前半可低,后半必高

【一座通论。】

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讲经,这时间是一个小时,前面可以音声低一点。

【中段以后,以逐加高。】

越往后越有精神,这是兴旺之相!前面有精神到后面就没有了,这是衰,衰相!实在讲的是对连一个人的命运,都有关系。这一个人有没有前途,从这些小地方去观察,能看得出一些征兆。

赞扬及叹息之处,音俱宜引长;惊愕及决断之文,音句宜缩短

【赞扬及叹息之处,音俱宜引长。】

这是讲的技巧。

“技巧”,前面给诸位参考资料里面都有了,《讲演术》里头也说得很清楚。

【惊愕及决断之文,音句宜缩短,短而有力。】

显示出决断。

【初讲章句宜缓,将解章句宜急。】

这是提出几个重要的的纲领,开讲的时候可以慢慢地,越往后越紧凑。

越是强而有力,这样就好。

【惟此六法,更应互兼,如场兼低叹息始传神不尽,短兼高决断始有力毅然,单法虽六,兼则数十。】

 “六”是六个原则。你用的时候,互相一配合,那就多了,这个方法技巧就多了,就显得多了。

【神而明之,存乎其然。】

这两句话就跟岳飞讲兵法一样。

【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】

那《孙子十三篇》,哪个书店都有得卖!读了《十三篇》,都能做元帅吗?都能做将军吗?不一定,一定要会运用。

【运用之妙,存乎一心。】

此地在讲台上表演。

【神而明之,存乎其然。】

这个就是真诚恳切,得佛加持。细心观摩,认真学习,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呢?!

【此方真教体,清净在音闻。阎浮众生,耳根都利,音声佛事,安可不讲求者哉!】

这个很重要!

现在实在讲,好处就是得力于这个高科技的发展,使我们在一个小小的讲堂里面所讲的这些东西,都能够利用这些高科技的传播,快速的传遍到全世界。

现在每个地方,你们大家我想也很熟悉,最欢迎的是电视有带字幕,字幕打出来的时候他们特别喜欢!我们现在不断从这个地方来下手,努力的来制作。

新加坡,真的是比其他地方、比台湾还要进步,他们把所有的这个录音带、录像带,都做成CD,这个是正确的。这个CD片现在很小,精巧、又轻,成本比录像带低,便宜;而且能够保存,他们告诉我的时候,可以保存两百年,画面音声都不会变质,永远能够这样清晰。这非常非常难得!

我们看这个趋势,大概十年之后这个录音带跟录像带会淘汰掉了。它这个成本高,保存不容易,这个带子每用一次都有磨损,一定会淘汰,会走向CD这个市场上去。他们新加坡现在就开始做、就下手做,这个是很难得的,比台湾还要早一步。

你们如果回去之后,如果要买这个CD的录像的放映机,也可以委托净宗学会替你们办。现在这个机器在此地买的时候,买很好的机器大概是六七百块钱的样子,新加坡币。你们在此地,这个常住对你们有供养,那个供养的钱大概可能不止这个数字,其他方面节省一点,带一套这个机器回去好!你将来拿这套机器,带着这个带子,带回去之后,用这个做母带用,你把它拷贝在录像带上、拷贝在录影带上去流通。这个机器可以用很久、可以使用很久。

前天有一些居士送给你们去录音的时候,录音的不能放录像的。还有这个有录像的,拿到没有?看看或者找李木源,跟这个大使馆交涉交涉,如果大使馆能够同意的时候,跟你们做一个证明的时候,我想就比较容易了。因为这个它不能录,只是放。只是放不能录,只是单放的,只单放的不能录,但是你可以拷贝,可以利用这个拷贝到录像带上去,可以。跟木源商量商量看,请大使馆帮帮忙,我们有愿意赠送,看看大使馆能不能帮忙,那一边顺利进关。

下面这一段,第四:

【乙四,身语病忌】

这一段很重要!

这一段是毛病,如果上台的时候没有这些毛病就很好了、就不错了。这些毛病一定要尽量去避免!这个毛病要记住,就是我们尽量避免。

初学实在讲,这是决定有的,要改也不是一次两次就完全改掉的,慢慢改,多观摩,多观摩、多学习,慢慢来改。只要有心去改一定会收到很好的效果。

昨天你们提到这个安徽这个往生的老法师,安顺法师是不?是不是安顺法师?这是给我们做了一个念佛有力的证明!这是佛门讲“三转法轮”做“证转”!他往生现的这个瑞相,这是现身说法!虽然他一生没有讲经说法,他最后这个表演就是现身说法!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很多,他虽然不是常说法,但是这一现身,影响人心很深,有深远的影响,为我们作证明。

缸一打开,在一般人的时候这情形叫“尸臭”。他没有这个异味,能够身上放清香,这就说明他业障消除了,没有业障了,身心清净,他才能留肉身,给大家作见证

我看看明年如果有机缘,我到冶父山去看看他。

好,下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