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讲经的方法与技巧(视频)


讲经的方法与技巧 

 主讲:净空法师    时间:1986年4月

 

诸位同学看这一篇,《内典研学要领》。

首先我要将这一篇的“因缘”略作报告。

我们在大经里面刚刚读过,就是上一次讲圆满的《普贤行愿品》,普贤菩萨一再赞叹、勉励我们要“读诵、受持及演说”。

“读诵,受持”,我想大家没有问题;“为人演说”,就有许多同修很谦虚、很客气,而不肯担当。实在是这是常情。

我自己在初学时也不例外,也是不敢承当。结果到台中遇到了李炳南老师,李老师他勉励我要发心弘法。虽然是这么说,可是我还是很畏惧,结果他带我到他那个班上去参观一下。他那时候正好办了一个经学班,专门研究讲经的经学班,一共有二十几位同学。

我到台中亲近他老人家的时候,是民国一九五八年,是在那一年发生了大事——“八七水灾”。我是在“八七水灾”前一个礼拜到台中的,刚好这个班开班才一个月。虽然是一个月,因为老师教学的对象都是在家弟子,而且都是有工作很忙碌的人,所以上课,一个星期只上一次课(三小时)。那么我是晚去一个月,实际只缺了四堂课,那么这个班,算是我开班就参加了。

到这个班去一参观,第一堂课下来之后,我就给老师说我也行,这讲经不难,我也可以。

我看那个班上的同学,年龄比我大,程度一半以上都不如我。什么样的程度?中小学的程度,年龄大多在三、四十岁以上。最大的一位同学就是林看治居士,那时已是六十岁,小学毕业。我就想这些人都发心学讲经,那我就没问题了。于是就到台中亲近李老师。

我认识他老人家是在一九五八年元月,经朱镜宙老居士介绍的,认识了李老师。那一年我辞去了工作,到埔里跟忏云法师住茅篷,住了五个半月。我离开忏云法师到台中去亲近李老师,原本亲近听听经而已,没想到这一亲近,就起了弘法讲经的念头,所以这个缘分非常殊胜!

这一篇东西(《內典研学要领》)是一九六七年,我跟李老师的时候没出家,在家跟他学讲经。我跟他一年三个月,就是十五个月,我学了十三部经。今天这个本子赠送给诸位,做一个纪念,这是我亲近李老师第一步学的经,第一部学的就是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。就像这些小本的经,我在十五个月中学的十三部经,这十三部经从头到尾我都能讲得下来,进步相当之快!

到(民国四十八年)一九五九年地藏菩萨圣诞,就是农历的七月三十(九月二日),我出家的因缘成熟了,我在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。

出家之后,出家之后我就教三藏学院,白圣老法师在十普寺办了一所佛学院——三藏佛学院。所以我一出家,就是在佛学院里做老师,没做过学生。

我拿什么教学生?就拿在台中一年三个月学的十三部经,我在佛学院一个学期教一部经,教到他们毕业的时候,一半还没用到。

老法师命我到佛学院里作教师,我就将去年在台中所学的经教、经验、介绍给同学大众。

所以,李老师那个教学方法实在是好(古老的私塾教学法),几乎是一个月学一本,一个月就学会一部经。

老师对学生要求的标准,就是必须上台讲演才算学会;如果学了不肯上台讲演,他就不准参加经学班。

所以,他那个经学班入他那个门的条件:就是一定要发心讲经若不发心学讲,老师欢迎你来听讲经,这个经学班不准你来参加。就这么一个条件——一定要上台去讲经。

这一份资料是一九六七年我出家之后,在高雄左营天一法师的道场,我在过年到南部去玩,在左营兴隆寺住了三天,天一法师就要求我将讲经的方法(那时他问的是《楞严经》)研学的方法,给他寺院的大众讲讲,我就写了这四条写了这个四条,以后带回台中呈给李老师看,李老师看了之后完全同意,一个字也没改,于是就油印分送给台中同修们作参考。这也算是我在台中学习的一点心得。

第一段是讲修学的目的。

第二段是讲修学的态度。

第三段是讲方法。

第四段是讲果用,就是修行要有结果、要有用处。

目的一定要清楚。

通常学佛的目的,我们讲一般人大概只是为消灾的多。你为什么学佛?我求消灾!其次求福报,求功名、求福贵这是占绝大多数。其实,真正的目标一定要求生净土。如果你能一心念佛求生净土,则灾也消了,福一定会得到;不但得到,一定得到最殊胜的福报,而且是你自己意想不到的。

李老师往生了,我们到那里参加他的入殓,他老人家临终的遗教,就是劝我们“一心念佛,求生净土”,最后的遗教,这一点我们要晓得。

发心弘法这个“心”非常重要!

老师在世的时候常常给我们开示:

第一要存报恩的心说法。这与《普贤行愿品》中所说的完全相应。

其次要有决定的志向。这是要求自己发大心、大愿、大行。

第三要求感应。如果没有三宝本愿威神加持,经是讲不好的。决定要得三宝加持!能够获得三宝加持,全在存心真诚。

诸位请看这个文,第一段:

【古云:成佛法华,开慧楞严。必具慧解,始能破迷启悟,必真破迷关,始肯放下,然后一心念佛,求愿往生,圆成道果,复何疑焉,是为钻研群经之目的也。】

世尊在这一切经里边,讲成佛讲的最圆满的是:“一阐提”也有佛性,“一阐提”是在法华会上讲的,其他会上没有这样说法。“一切众生皆有佛性,唯独一阐提不能成佛”,佛一向是这个说法。可是在法华会上,佛是讲了真实话,“一阐提”也能成佛。这是究竟圆满的说法。所以,“成佛的《法华经》,开智慧的《楞严经》”。《楞严经》的的的确确是开智慧的。

必具慧解,始能破迷启悟。”学佛一定要有“慧解”,很重要很重要!

“必真破迷关,始肯放下”。我们今天为什么放不下?因有妄想、有执着。“迷,执”没有断除,确确实实不容易放下。如果能够破迷开悟,自然能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。

“然后一心念佛,求愿往生,圆成道果,复何疑焉,是为钻研群经之目的也”。这是我提出来的我们研经的目的是什么?是“断疑生信”,就是让我们死心塌地的念佛,深信切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。这一点一定要清楚,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白过。

如果说我要通宗通教,诸位要知道,那是决定办不到的;要是以这个为目标,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事因缘也耽误了,经教研究得再好,也没有法子超越生死轮回,那个麻烦就大了!

所以以诸位一定把目标确定好,决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我们以这个为目标。自己修学,以及讲演、劝导别人,都是以此为目的。

目的有了,然后要讲研学的态度,成功与失败决定在这一条,方法还在其次。

“佛法无人说,虽智莫能解。”这两句话是出于《华严经》。“智”是世智辩聪,就是世间再聪明、再有智慧的人,也不解如来真实义。“开经偈”上说的“愿解如来真实义”,相当不容易!

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云:“从明师受戒,专信不犯,精进修行。”所以,古人常告诉我们,学佛一定要有师承,要有老师。什么样的老师?那个老师必定是一位过来人,有修有证!在今日之下来说,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证果。

李老师在两年前就在讲席上向大家宣布:他讲经只讲两年。到今年这个时候满两年(一九八六)。他自己说的。所以那个时候徐醒民、周家霖告诉我:老师只讲两年了。

所以,前一个星期徐居士来看望我的时候告诉我,他说老师最近停讲了,已经停了两次了,由周家霖据说代讲。我一听这个消息,不好!你看看,停讲才三个星期,他老人家就往生了,他一不讲经,就走了。走的瑞相非常之好,头一天,几个学生陪他散步,他就告诉学生说,这一次我真的要走了。同学也没在意,因为他讲走讲了好几次,大家都要求他:“你老人家不要那么快走,多住几年,《华严经》还没讲圆满!”他说他真的要走了。第二天早晨就走了,非常安详,念佛而去。所以,他预知时至是在两年之前,清清楚楚、明明白白。在近代,我们所见到、所听到往生的人,可以说没有一个能比得上他的。他住世九十七年,中年以后完全是弘法利生,讲经虽然一星期一次,在台湾三十八年如一日,从来没有停止过。

所以,师承非常重要!就是要找一位好老师。

【是以古人万里从师,不惮dàn :畏惧)劳苦。良以不遇真匠,发悟莫由。然明师良友难遇,必竭诚忏除业障,荡尽三垢,专心真净,得为法器,而后以真心感求,则必有应之者焉。】

“是以古人万里从师,不惮劳苦。”

古人立志求学、发心求道,不怕辛苦、不畏艰苦,为的就是要求一位好的指导老师。

“良以不遇真匠,发悟莫由。”如果没有一位真正的高人来照顾你、启示你,破迷开悟是不容易的

“然明师良友难遇。”

名师良友,实在令人仰慕,但是可遇不可求,到哪里去找?!

“必竭诚忏除业障,荡尽三垢,专心真净,得为法器,而后以真心感求,则必有应之者焉。”这就是讲我们如何求老师、求明师、求善知识,一定要真诚,然后铲除业障,必能有感应,然后必能有感应。

【故学人当发心至诚恭敬恳切,绝利养,戒怠慢,除成见,如是敬佛、尊法、事师、亲友,方获感通。】

这是学佛必须具备的态度,才能感得善知识的教诲。

经上常说“佛法难闻”,这其中的意思非常深长。第一、善知识不容易遇到。不要说国外,单说我们台湾、我们台北市,台北市有两百多万人口,遇到佛法的人占几成?

遇到之后,有许多不是真的,而是假佛法,挂着佛法的招牌,也拿着佛经作幌子,内容是不相应的,这个占很多很多!不是真的。

即使遇到了真佛法,真佛法也不懂、不解;理解了,解了怎么样?不信;信了,还不肯修;修了,他又不精进,还是懈怠、退转。诸位要知道,这样一层层的淘汰下来,所剩没几个人!所以学佛的人多,成就的人少。

我们一定遇到真佛法,要理解、要相信、要实行、要决定不退转,这样才能成功。

所以,佛法一定要在“真诚、恭敬”中求,印光大师时时用这两个字——“诚敬”,教诫学人,“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,十分诚敬就得十分利益”。

【须知诚敬为佛门之秘钥,此印祖屡以告诫学人者也。予学佛十有五载,始深体会诚言秘要,斯为研经修道之必具态度也。】

“须知诚敬为佛门之秘钥。”这是印光大师说的:入佛门一把秘密的钥匙——“诚敬”,你拿到这把钥匙,佛门就被打开了。

佛门就是“悟门”,觉悟、悟入自性之门。要开启悟入之门——“诚敬”,自己一定要认真的修学,要做真实功夫。

“此印祖屡以告诫学人者也。”“印祖”就是印光大师。大师以真诚大慈悲心,将此秘钥传授初学,期望我等皆速悟入。

“予学佛十有五载。”我写这篇文字时,那是我学佛十五年,大概是十多年前了,一九六七年写的。

“始深体会诚言秘要。” 实在是不是容易!深深地能够体会,能够明了了、觉悟了,不是一个容易事情。

解行相资,世法佛法,随着年龄增长,深深的体会印祖的“诚言秘钥”。能明了佛祖弘法利生的真实义,觉悟了生死脱三界的法门,自己很幸运,实在不是容易事!

“斯为研经修道之必具态度也。”这是学讲经方法必须具备的态度。

他问我,是问讲经的方法,我在前面给他讲这些话。我告诉他:“讲台上成败关键决定在目标、在态度,这个要占百分之九十;至于方法,充其量只占百分之十而已。你若不善用心,没有良好的态度,纵然懂得方法也没有用处。”

所以目的与态度非常重要!真正有好的态度,纵然不懂方法也行。你们看看《六祖坛经》,六祖大师没有学过讲经,他不懂方法,但是他有纯正的目的、有最好的态度,他就说得头头是道、说得句句都如法。由此可知关键之所在。

当然,懂得方法,下手格外的方便。所以我在此地特别提供诸位方法。这个方法是在台中跟李老师学的。就是亲近李老师那么多年,将他平时教导学生的整理归纳列为十条。这十条要领,对初发心讲经的同学相信会有帮助。

【至于研究办法,于经文长者,必先识其纲领;大段章节,克定进度,恭恪从容,始终莫懈。】

这是必须记取的。

如《华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楞严》都是相当长的大部经典,乃至于《金刚经》、《弥陀经》也不算短。对于这样的经文,一定先要把它的纲领掌握到。“纲领”就是“科判”。一看这篇文章,就晓得它有几个大段,一个大段里有几个中段,一个中段里又有几个小段。大段有大段的宗旨,中段有中段的宗旨,小段有小段的宗旨,都要能看出来。

当然,初学没有这个能力,修学时必须参考、研究古人的“科判”,它对我们就有很大的帮助。

所以,我们要研究呢,先把“科判”提出来,用表解把它画出来。如清凉大师《华严经》的“科判”,后人把它整理出来用表解显明,使我们一目了然。

过去我们曾经作《弥陀经》的“科判”,我们做过表解。讲《楞严经》的时候,《楞严经》的“科判”我们都印过;还有《大乘起信论》的。研究佛经,这是第一个课目,非常非常的重要!能把“科判”记在胸中,全经的脉络就清清楚楚,所以首先必须认识。这个要有耐心。

苏东坡曾经说:“故书不厌百回读,细读深思理自知。”

古人又说:“读书千遍,其义自见 xiàn。”

所以,我在此提倡读经。我出国弘法期间,希望你们要好好的读。读呢,真肯发心学,你就把“科判”用表解画出来,要自己画;你要是整理了一遍,会有很深的心得。这个事情不能偷懒,不能叫别人做了,做了影印一份给我。“事非亲自经历,难得实益。”还是要自己做,自己的那一番功夫绝对不会白费。

我在初学时,都是自己做的。如《阿难问事佛吉凶经》,古人没讲过这部经,你自己就可以做“科判”,勤练做几次,对经典就能有比较深刻的看法。这部经一展开,七个大段落,每一段落里中段、小段,如法炮制,你也会做“科判”了。到你会做“科判”了,你就会讲经了。一定要下功夫!

【研究要领,略举其端凡十。】

下边举了十条。

【一、释科题——明科意由来及前后照应,使贯通全经血脉。】

解释“科题”非常重要!

你像《华严经》,清凉大师分作四个大段,就是“四大科”。这“四大科”就是“信、解、行、证”,每一大科里有若干品经。诸位看《华严科判表解》就晓得,那么大的经,几乎每一句、两句就是一个段落。所以,看起来经文有那么多,实际上组织非常精严,一点也不啰唆,确实符合中国人过去文章的标准——“简、要、详、明”。做到了“简、要、详、明”。

你们听我讲《华严经》,往往一个半钟头只讲几句经文,这就晓得每一句经文含无量义,每一句就好像是一个作文题目一样,可以“称性”发挥,里头有无量义。

这里讲“科题”是说明段落、标题的大意,然后前后脉络就能贯穿起来。

你像《华严经》第一科是讲“信”,“信”以后一定要“解”,“解”之后一定有“行”,“行”以后一定“证果”。它是贯穿的,一个也不能缺少,次第不能够颠倒,一脉相承

如《弥陀经》,蕅益大师他老人家所分的,“正宗分”有三大段——“信、愿、行”。他是这个分法。其实“序、正、流通”,你看我讲这部经的时候,我去年在国外讲《弥陀经要解》,我的看法,“序”里面也是这三纲——“信、愿、行”,“正宗分”里也是“信、愿、行”,“流通分”里还是“信、愿、行”,这部经,你才能真正看出它的味道。全经自始至终,“序、正、流通”这三分,紧紧的的扣住“信、愿、行”三大纲领,这是相当重要的!

这一条是讲“大科”。讲“大科”才能贯通全经,它的思想、章法、结构才能掌握得住。

【二、明宗用——每一大科,皆须明记其主旨及功用,以识其要也。】

“明宗用。”“宗”宗旨;“用”是讲用处。

“每一大科,皆须明记其主旨及功用,以识其要也。”“要”就是一段经文里边的精要之处。菁华是重要的地方。

这是我们初学的人没有法子了,那就看注解。看注解,你要会看。注解里这些地方非常非常重要!你要把它记住。 

【三、释名典——名词、术语、典故,必不惮烦,依疏、注或佛学辞典查明之。】

“释名典”。“名”是法相、名词,经里边还有许多典故、公案、因缘这些东西,

 “名词术语典故,必不惮烦,依疏注或佛学辞典查明之。”这是要费时间的,这要做笔记,专有名词不能随着自己的意思说。至于公案、因缘、典故出在什么地方,也要把它查清楚,这要费相当的时间查资料。

资料的来源:一个是《佛学辞典》;一个是古德的注疏;另外就是经典。“以经注经”,这也是一个方式。

【四、释义理——章句有道理精华之所在,须为探玄抉微。】

这一点不太容易!一定要自己读了之后真正有心得才能办到。

其实,一部经自始至终,没有一个字没有道理、没有一个字不是精华之所在,可是我们看不出来,所以往往念一遍,发现了几条、发现了几句,你就把那几句记下来,到看第二遍时又会发现了几句。所以,经义其味无穷,遍遍都有新的意思发现,这就是悟处,小悟,遍遍都有悟处;甚至于同一句,前一次读的与这次读的义理浅深不同。前次读,悟得浅,现在就悟得深,再读的时候就悟得透彻。读、听、讲都一样。

讲经,每讲一遍,都会有许多悟处,不是在台下预备的,而是在讲台上临时发现的,就这么说出来,也不知道从哪儿讲出来的。这种情形非常之多!这就是得三宝本愿威神的加持,是很明显的。

过去李老师曾对我说,凡是讲经那一天,他一天不见客,使整个身心静下来,这一天就是读经,晚上来为大家讲解。他预备得非常充分,可是讲台上讲的往往不是自己所预备的,所预备的东西一句也没讲到,讲的内容也不知从哪儿来的。所以老师常对我说,“三宝加持,不可思议”!

诸位将来要是发心讲经,你们在讲台上必定时时刻刻有这种经验,这样才真正能做到为大众做到“探玄抉微”。

【五、研究科判——于大科中,细分小科,愈细愈好,以观其章法结构也。】

“研究科判。”这看就是自己要下功夫。

一经“科判”,古人虽然把大段落给你标示明白,这真正学经,不可死住。你看古人“科判”的时候,不要完全都看。完全都看,你自己不会有进步,你完全依赖别人;你不看,自己根本找不到要领,没有门路可走。因此会看“科判”的人,只看大科,大科以下,中科、小段自己揣摩。古人已把大的段落已经分出来。一个大段落比全经小得多,我在这一大段里头去看看他分几个中段,中段再分小段,自己去分;分了之后,再与古德的细科对对看,看看人家与你分的一样不一样、给你判的一样不一样。当然,每个段落都得加个小标题——“科题”;你用的字、这个题目与古德用的题目相不相同,可以做个比较。

其实一部经,各人的看法都不一样。你看同样是注解,譬如《楞严经》,《楞严经》的注解很多,你把每家的注疏都打开看,他们用的“科判”、分的段落各各都不一样,用的“科题”、字样也不相同,各人有各人的看法。

“科判”是解释经文的。“解经”也代表这个人对于这一部经体会的深度。虽然每个人讲的不同,但是讲的都不错、都是正确的。所以,你自己不妨也看一看,离开它们,你也去观察一下,看看自己有没有新的发现,这样才会有进步。

“于大科中,细分小科,愈细愈好。”这个小科要分得越细越好。

“以观其章法结构也。”这是说明“章法之学”。

“科判”:“科”是同类的意思;“判”是分析的意思;换句话说,“科判”就是解释篇章的工具。如果你要是不明了,换句话说,你连经文的章法结构都搞不清楚,经中的义理又怎能看得出来呢?!所以研经演说,“科判”就非常重要!

但是,讲经只点大段落,不讲细科,细科是自己用的。自己对经文要透澈了解,讲的时候可以讲大意,这样才能圆融。经里的义趣全部讲出来,可以不必处处点这个科题。如果连小科科体都处处点,反而显得经文处处它有间断,连不起来,会有这种毛病。所以只点大段落是对的。

【六、试讲经文——以验研学经文是否畅达,又可练习讲态也。】

“试讲经文。”能将前面五项都做好,换句话说预备的功夫就算是完成了;完成之后,要试讲经文了,就是可以学讲了。

“以验研学经文是否畅达,又可练习讲态也。”这就是要上讲台。

讲台也是千锤百炼,要长时间在讲台上磨炼、要锻炼。

练讲是要相当长的时间,换句话说,我们讲一部经还需要准备,你在讲台上就是属于练讲。

练讲一定要谦虚!

练讲时,我是学生,我是学讲经,要记住:凡是坐在台下的都是老师、都是监学、都是督导我的。因此,要虚心请教,要多听听众的意见。

若听众要赞叹你:你讲得不错,很好!你可别欢喜,你要一欢喜就完了!你要进一步请教他:请您老人家明白告诉我,我哪些地方好?一条一条的说给我听,为什么?我下次好求进步。

要是他摇摇头:讲得不怎么样。你赶快向他顶礼,请他指教,哪些地方不好。纵然他说错了,你还是要以虔诚的态度来求教,决不能轻慢、不能拒绝;若你轻慢了,以后就没人教你、没人肯指点你。

诸位要晓得:肯说你毛病、肯指点你的是真善知识。到真正善知识,你才有机会改进,否则一生的毛病不知道在哪里。

所以,不能接受别人批评指教的人,他一生都不会有进步;可是,不肯接受别人批评指教的人真不少!这是我们要反省的。

对于虚心求学的人,我们要尽心尽力的帮助他;他不肯接受批评指教,我们也不要得罪他。可是我们要不要听?我们要听,这是庄严道场;只要有闲功夫,不碍自己的事业,还是要去庄严道场。如果他虚心求教,那一定要去,自己有事也要把事暂时放下,要去听经,为什么?为了要栽培这个人、要成就他,这是菩萨发心。我每听一次,我记几条,记完之后送给他。他真正肯虚心、肯学习的人,我们要这样对待他,帮助他进步。

也有些人表面上客气,其实不然,我过去就遇到过。有一位法师讲经,下台之后很客气、很谦虚要我指教,我才要说,他的脸就红了,我马上改口:“你讲得不错,很好!很好!”我就恭惟他几句,为什么?他不对嘛!那是假的,不是真的。我才发现,原来也有这样的人。这个我们要记住。

真正发心谦虚求学的人,我们真帮助他;不肯谦虚的人,我们对他客气客气。

试讲经,凡是在讲台上讲经都是试讲,要记住:一定要请大家指点、请大家批评。

【七、选诵金句——全文过长,未易记诵,选其精要经句背诵之。】

“选诵金句。”“金”就是最宝贵、最好的。

“全文过长未易记诵,选其精要经句背诵之。”这一点非常重要!

全经太长,尤其是中年以上才学佛,叫我们去背书,确实是做不到。

背书应该是在小学时代,那时记忆力好。可是现在的小学生,老师不教他背书,把黄金时代虚度了,实在可惜!过去李老师对我们学生讲到此事时,总是非常惋惜!这说明今天我们的教育模仿西方,实在是损失太大!

我们中国过去,童子入小学,七岁时就外傅,跟着老师,大概一直到十一、二岁。这是小学,小学时代。小学时代最重要的是学礼、学洒扫、应对,如何侍奉老师、如何侍奉学长,教你这些课目。这个学会之后回家,他就会孝顺父母、就会恭敬兄长。这是道德的教育、品德的教育。对于学术方面就是背诵。凡是你将来要应用的典籍,在这一阶段中完全要背过。像四书、五经、诸子百家……太多了,选好的,全部都要背。所以,这个意思不讲解,小孩智慧没开,他记忆力好,专门利用他的记忆力,全部都背下来之后。那个启蒙的老师只教句读(dòu),督促你背的遍数。很聪明的人念一遍会背的、念一遍就会背的,要背一百遍。如果这个课文要念上十遍才会背的,老师要督促他背两百遍。为什么要背这么多的遍数?这样背下来之后他一生都不会忘记。

我们在台中听李老师讲经,看李老师作文章引经据典随手拈来,他告诉我说:“小时候在老师面前跪砖头跪出来的!”所以他八、九十岁了,还是不会忘记儿童时候背的。

少年到十三、四岁智慧开了,这时开讲,听老师讲解经书。开讲的时候,不用书本,为什么?老师从小背得很熟,学生也背得很熟,上课就都不用书了,非常自在!

所以,从前读书乐,老师带着十几位学生,带着酒、带着菜,载歌载舞,游山玩水,走到哪里讲到哪里,多乐!读书修学都是乐。出去旅游三、四个月回来,这部书讲完了。不要课本、不要参考书,统统都背熟了。所以,那时你亲近一位老师听讲,若没有背诵的基础,就没法子。他们没教科书,你听不懂。他说第几章、第几页、第几行、第几个字,你不晓得;背过的人晓得。

所以,你要知道,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对科学观念就很重视。

从前的经书,刻的本子绝对是一页十行,一行二十个字,没有标点符号,也没有空格的,所以,不管是哪一家刻的书,说第几页、第几行、第几个字,绝对都是相同的、决定是一样的。这是从前古人的观念不比我们差!

我们今天的排版,每一种版本排的行数、字数不一样,说第几页、第几行,你就找不到了,不一样。你看木刻版本的书,它的行页、字数是一定的。这是从前的教学法。所以我们在李老师那里听到古人的教学法,真正是美,确实是好。

经文长的,我们现在没有法子背,年龄大了,只有亡羊补牢,我们只选几句来背诵,一部经里的好句子摘录出来,专门背这些好的句子。

现在实在讲,进入工业时代,大家工作繁忙。特别是大经,要讲一部谈何容易!

李老师当年发心要把《华严经》讲圆满,因为他那个时候说过:我《华严经》讲圆满,再讲一部《弥陀经》,我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。《华严经》只讲一半,他就走了。

我们这些做学术的商量了,这《华严经》的后半部由我们来完成,才对得起老师。大概老师讲的进度跟我讲的进度差不多,我《八十华严》讲到“十回向品”,我就终止了;下面接着就是“十地品”,“十回向”讲完了。到台中我去问问老师讲到什么地方。《四十华严》,李老师没有讲,我《四十华严》讲的也超过一半。将来的时候,这大经的后半部一定要讲圆满。

在国外,我就想了个方法了,因为其他的经我都不讲了,我只讲两部经:一部《华严》,一部《弥陀经》。在国外怎么讲?我心里想,我就想要专门编一个好的句子,把它摘录出来——《华严经疏论节要》,如果讲我讲的记下来,将来编成小册子流通,就是《华严经疏论节要解》。在大经大论里节要好的句子。用这个方法。这个方法就不受限制,我们还是以每一品作一单元,一品记录成一本小册子。这样虽然没有读全经,全经里最重要的经文,我们都读到了。用这个方法。

其实这个方法,过去弘一大师也做过。你看弘一大师的《晚晴集》,全是经论中好的句子,像格言一样。我们也来做这个工作。

讲全经,好比是“肉身舍利”;讲经里的句子,就是“碎身舍利”——一粒粒的碎身舍利,它是大乘佛法的精髓。这个我们要知道。

【八、修法行事——经者镜也,诵研皆照心行。印知见,正行持,方得实益。】

“修法行事。”这一条非常重要!如果没有这一条,经论都变成学术,不能变成生活,我们得不到实际上的利益

所以,学经一定要懂得修行的方法。“修法”就是修行的方法。“行”是我们身、口、意三业的行为,就是将经典中的理论、方法完全变成实际的生活行为。

“经者镜也。”“经”像一面镜子一样。

“诵研皆照心行。”我们读诵、研究都是照自己的心、照自己的行为。我们展开经卷,想想我们的思想、见解,与佛的见解、思想相不相同;我们的行为与经典中佛菩萨的行为相不相同。如果不相同,就要纠正过来。

“印知见,正行持,方得实益。”经论的用处是印证我们的知见,也就是思想、见解。戒律就是修正我们行持的,这样才能真正得实益。

所以,古大德多半是“解后而行”。行”以后才讲,那真正是他的心得报告。他们的言语、他们的文字,都是从“解、行”里体证流露出来的,所以他的心恳切而不浮华;功夫深的能达“他心通”,所以予人印象深刻而能感动人心。演说词句,他句句是从真性里流露出来,当然不一样。所以,这需要相当长的修持功夫,不但要长,而且要相当深的功夫才能办到。

【九、讨论问题——如有若干同学共修,日相研讨,亦可助入佳境也。】

“讨论问题。”这一条也很重要!

“如有若干同学共修,日相研讨,亦可助入佳境也。”老师是指示我们方向、指我们目标,同学可以在一起互相切磋,所以“师”与“友”都不能缺少。你有老师、有方向、有目标了,你走这条路相当远、相当艰难!若没有同伴,一个人走,相当苦!当中若遇到叉路、遇到危险,想找个人商量也没有,没有人辅助。所以一定要有同修。

我在台中十年,有老师指导,有同学在一起切磋琢磨。我的同学不多,当年经学班的同学只有二十几个人。经学班只开了两年,两年班结束之后我再回到台中,我邀集同学只邀到七个人,连我七个人。

我们七个人在一起共修,差不多七、八年。我们每星期聚会一次,推一个人担任复讲,就是将老师所讲的经,重复讲给其他六个人听。讲完之后,我们就吵架、就批评、就争执,争得面红耳赤,不欢而散。大家到户外走一圈再回来,又好了,过两天再吵一次!非常有利益,很有进步。虽然当时彼此意见不同,我不服你,你不服我,事后想想,都平息了。真正不服的,要去请老师开导的,我们在十年之中只有两、三次找过老师,没替老师添太大麻烦。那是真正的争执,坚固的执着,谁也不让谁,没法子就找老师。同学可以在一起吵架、争论,老师怎么说,虽然有时候不服气,不敢说也不敢吵了。

理论越辩越明,一定要有人跟你抬杠、辩论,这样才行

所以,同学不能少。好同学难得,真正难得!

【十、参考资料——广集诸疏及有关经论,精读其要,采长补短,忌以情见,当以智择,则必能助妙悟也。】

“参考资料——广集诸疏及有关经论,精读其要,采长补短,忌以情见,当以智择。”

这两句很重要!

“则必能助妙悟也。”可以帮助你开悟。这一条,李老师很重视!而且常常指导我们:我们学佛绝对离不开注疏;离开注解,经文义理太深了,我们的的确确没有入门的地方,但是,古今注疏有很多,而且每个人注的都不一样,因此选注要很谨慎;选定之后,要依一家为主,也就是要一门深入,就跟一位老师学,你才会有成就。

参考别人的,在什么情形之下参考呢?当我们在主修的注疏里有几句或者有一小段,我看了之后还有疑惑、还不能满意,这个时候怎么办?找别的注疏单看这一句、单看这一段,这个可以的,能够帮助你理解、能够启发你悟入决定不能同时采取两家的注子!采两家注子、采三家注子,那就糟了!为什么?没有目标,没有方向。

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修学的宗旨、修学的目标。所以跟两位老师是走两条路,三位老师就是三条路,到最后就无所适从,你不会成就的。所以,要有师承,只能跟一位老师学。所以你采注只能采一家的,自始至终就依他一家,这样才行。

我讲《弥陀经》,采取莲池大师的《疏钞》作主要的依据,取一家之言,以莲池为师;偶尔有几句话不能解决的,再去参考蕅益大师的《要解》,或者参考其他法师的注解。这是诸位要明了的。绝不是我采的注疏、参考的资料越多越好、参考资料越丰富越好。参考资料太多了,那样你编辑起来的东西是大杂烩,吃菜要大拼盘,这个不行的!大拼盘绝对不是名菜,哪个馆子的当家菜是道拼盘?没这个道理。所以要想成就,一定要跟一位老师学。

我们现在想找一位好老师也找不到,找不到今天的,找古人。

这个是方法概率地给诸位介绍出来了,是非常重要的!能循着这个顺序、懂得这个方法,确实能帮助我们深入经藏。

【理明则迷破,是谓看破;看破贵放下,此为真实功夫。必能放下,而后得自在随缘,自行化他,作弥陀使者。誓志宣化,普令群萌,同归净域,此研经之果用也。】

“理明则迷破,是谓看破;看破贵放下,此为真实功夫。”“看破”是学问,“放下”是功夫,这都是真实的,真正的学问、真正的功夫。

如果对世法不能看破、放下,就是业障深重,智慧不能现前。不仅世法如此,就是佛法也应看破、放下。

《金刚经》云:“法尚应舍,何况非法”。“法”即指佛所说之法。“看破”是学问,“放下”是功夫。这都是真实的,真正的学问、真正的功夫,才能与心性相应、与教理相应、与佛菩萨言说相应。

“必能放下,而后得自在随缘,自行化他,作弥陀使者。”这是我在此劝勉同修要发愿,做什么?要作阿弥陀佛的使者。你发心作阿弥陀佛的使者,你决定往生西方。

“使者”是什么?你看像其他国家的大使馆设在我们中国,干什么?我们要到他们的地方,他负责给我们签证的。我们就是阿弥陀佛派在此地的大使,你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,到我这儿来签证。你们都能去得了,我还去不了吗?哪有这个道理?!所以大家一定要发心,作弥陀使者,要发这种心。

“誓志宣化。”要发大心、大愿、修大行、证大果,宣扬弘化这一稀有的“第一法门”。

“普令群萌,同归净域,此研经之果用也。”与我们的目的完全相应。我们的目标就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。

我过去三十年来,我二十六岁学佛,今年六十岁,学佛三十五年了。三十五年,我走的这条路也是迂回曲折。虽然迂回曲折,还没有离开老师要求的水准,所以老师还没有将我舍弃,可见大致的方向、目标是正确的。因为涉猎的经典太多,过去所讲的经论也太多了,不专。所以从今而后,许多经论我都不讲了,只讲《弥陀经》与《四十华严》。

《八十华严》,李老师只讲了一半,没有讲完,我发心替他讲圆满,报老师教诲之恩。《四十华严》是我发愿讲的,其中《普贤菩萨行愿品》的“十大愿王导归极乐”,与《阿弥陀经》是同一部经。《四十华严》能帮助我们悟入《弥陀经》的境界,这两部经是相辅相成的。其他的经,我都不讲了,因为再不专,想往生,或有可能,但品位不高

所以,一定要专心、要专精,顾到大家,也不能忘了自己,这是我在此地贡献给诸位的。

莲池大师曾经说出念佛人的毛病,他说名为念佛,实际上他所作所为与念佛相违背的地方太多了。譬如,他要求寿命、求长寿,他就去拜药师佛;他要求消灾、求灭罪,他就去拜《梁皇忏》,甚至于搞符咒这些东西;求智慧,他就去拜观音、拜文殊去了。诸如此类,都是夹在、间断,功夫不纯,往往就这样贻误了一生;在这一生中,也不过修一点人天有漏福报而已,而把求生西方净土这个目标忘失了。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,决定不能夹杂、不要间断。

所以,两部经决定往生,而且决定是高品位往生;《行愿品》与《阿弥陀经》就够了,不要再贪多,不要再多求。

你求长寿也好,求消灾也好,求智慧也好,求什么都好,怎么个求法?一句“阿弥陀佛”,全都求到了。真正能求到的是清净心,“一心不乱”才感应道交;若心杂了、乱了,则没有感应。这是诸位一定要明了的。

所以,念佛人无论求什么,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究竟圆满。

上一页
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