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典讲座之研究(上集)
——李炳南居士 著
上集视频
自 序
(第一段视频)
慨(kǎi 叹息)乎今日,烽火障天,疮痍(chuāng yí)遍地;杀盗淫妄,犹不悔悛( quān悔改);贪嗔痴慢,益加纵恣(zì )。岂止荆棘铜驼(汉铸铜驼两座,原置洛阳宫门外。晋索靖有远量,知天下将乱,指铜驼叹曰:“会见汝在荆棘中耳!”见《晋书》本传。"荆棘铜驼"喻世乱荒凉),将有乾坤粉碎之巨难随之。
冀(jì 希望)消此祸,似非科学有所能为,追穷源本,则不得不求诸人心。然使知羞恶( xiū wù )、明是非、陈祸福、析善恶,希其暗室不欺、衾(qīn)影无愧⑦,因果之说尚矣。但以不涉迷信,合乎理智,而能鞭辟入里(biān pì rù lǐ作学问要自我鞭策,往精微深处研究),引发警惕,则又莫佛学若也。
故今日留心世道之缁素(zī sù出家、在家二众),竟如雨后春笋,咸(xián全)起开场说教,是乃兴亡有责,当仁不让,正谓远契佛怀、近切时弊者也。
无论治(研学)何学术,均各有其法则。
儒家孟轲氏(孟子)云:“公输子(鲁班)之巧,不以规矩,不能成方圆;师旷( shī kuàng春秋时晋国乐师)之聪,不以六律(古代乐器的声音分为“六律”、“六吕”,合称“十二律”),不能正五音(宫、商、角(jué)、徵(zhǐ)、羽)。”昧(mèi不明)之者,则事或不成。
又云:“能使人规矩,不能使人巧。”盖巧者多见习闻,领悟在心;若无见闻,心何由悟?纵巧有秉赋,始亦须赖乎规矩也。
故知徒有善心,而无善术,犹不解泅( qiú)水而拯溺(zhěng nì救落水之人);既有善心,复有善术,如善司车机就熟道。
“善术”云何?即技巧而又不逾乎规矩之谓也。
古人讲经,非可率( shuài随便)尔①,既尊戒相,亦重师承。“戒相”非本文范畴,暂不涉及;惟“师承”有关法度,未可漠观。
世间诸学,尚不取闭门造车,而况出世大法,岂容亥豕(shǐ )、鲁鱼?!
严格而论,讲必注重修持,由心发言,方有真气,虽无灿舌,亦能感人;降格以求,则只有采诸技术,意在利众,无妨从宽。
然诸家吐秀竞芳,各有学派,初机当本所学,先遵所专。此文所云,乃其通则,不与各家矛盾,且为各家所共依者。
目前,国际风云,日益险恶;海上交通,时生梗塞;教下法幢( chuáng),莫由参礼。故写此巴人(蛮人)之唱、小作来学津梁(接引或引导的事物),固是下下之法,要以略胜无法也者。
各地青年居士,误听人言,以予滥竽讲席,数十春秋,疑是学者;或有所知,往往跋涉山河,远来下问,且多不逢,失于延接;甚或时短,未尽其辞,致使良朋失望,中心(zhōng xīn内心)实皆歉且愧焉。
第(dì但)以经学如海,正惭饮不及瓢,本应藏拙,不当蛙鸣。惟是刍荛( 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)之忱(chén),只为塞责于需者,潜隐多哲,尚冀求教于各方。今览斯文,不妨作攻玉之顽石,后遇知识,便可代覆瓿(fù bù喻著作毫无价值或不被人重视)之败绨( tí丝织品)。
中华民国岁次甲午仲夏识于绿川南畔寄沤(ōu )轩
甲一 经体分析
(第二段视频)
此处言体,非言其性,乃依文章结构之例,述其总形及节次分位也。
大凡一物一器,总观则各有其形象,分察则各具其部位。如人挺挺肉柱、憧憧(chōng chōng形容往来不绝或摇曳不定)来往,是其形象;百官四肢、五脏六腑,是其部位。人体者,各部位之集团也。
讲经者,必先详明其总分结构,方能批郤导窾(pī xì dǎo kuǎn 喻凡事得其要领,就可以迎刃而解),而不芜杂;宾主虚实,而不扞格(hàn gé互相抵触,格格不入)。此虽文艺末技,然义旨事理赖是分明,岂能忽而不求,奢谈玄妙?!
应知文字法度,犹人身之脉络。脉络失次,则气血不通;法度紊乱,则义理颠倒。是故讲教者,未有或忽诸文体,而能善说义理者也。
兹将经体内容,介绍如后:
◎ 乙一 经 题
题为全经结晶,亦即经义缩影,如网之纲,似衣之领,观其标题之文,可知宗旨所向,是以经必标题、讲必先题。固云事理之整,首在提纲契(qì)领(喻掌握事理的重要部分)。而名相之道,顺俗亦应先求正也。名不正,则实不彰;实不彰,则唐捐(指徒然废弃)其功矣。
标题有“七例”,讲题有“五玄”。
○ 丙一 五重玄义
此一方式,创于隋代智者大师,虽属天台教义,因其组织精严,而后世之注经者每喜遵之,即开坛讲经亦多采用,几若一种成规,未容或忽者也。
窃谓后人治学,固应习知,若任讲席,似宜略加权变,当视听众程度,以定标准。
若研学之士居多,自不妨如法衍(yǎn展开、引申。作引申解时,同“演”)述,否则仅解题义,或进而举出体用,便其依法起修,庶乎(近似、差不多)已可。
缘初机与顿根等,解力不足,必泥(不知变通)执五玄,或恐益其眩惑(xuàn huò迷乱而没有主张)。讲经之道,期其奉行,契理虽不可背,契机亦应顾到。
● 丁一 释 名
此名非他,即题之名也。“题”乃一经之总相,“名”为一题之集体。一题而分“通、别”,“别”中又含“七例”,为求详明,不厌分析。
△ 戊一 通、别二义
言“通”者何?“经、律、论”三类之中,每种末字,于其类皆一致者也。如此经、彼经,虽异其名,然末后一字,彼此统称曰“经”,并不因群经拟题,各有不同。而“经”之本字,遂易其讲。
经题如是,律、论亦然。故此三类典籍,任何一种之末字,各从其类,彼此无殊,是谓“通义”。
千经之经经如是,万论之论论如是,惟其不变,亦可曰同类共有之普名也。
言“别”者何?此三类中各种命题,除末字外,七例选立诸字皆是也。此则千差万别,名相纷繁,三类浩浩,各异其讲;甚或两经之题,大致相同,仅一字变更,或一字增减,是其内容,另有指归,而题之命名,因以转变,此疆彼界,是谓“别义”。
经说一种法门,一题表一经旨趣,惟其不一,亦可曰一经之专名也。
释题之法,亦非率(shuài )然(轻易而不慎重),既具“通、别”二义,且有“分、合”二讲,自应善运方式,始能出言有章。
释“别”者,即将“上言别义”,首先揭出解之,此为一经之专名,更为一题之特质,必抉其所含义理,及“七例”成规,反覆详尽,使无余蕴(yùn积聚)。
释“通”者,即指“上言通义”,于“别义”释毕之际,依中印古今之训演述,此类虽三,然每字各有多解,须视听众根机,采用繁简,繁应编一程序,简须择其重要。
题分“通”、“别”,恰如经文“正宗”、“流通”,食蜜中边皆甜,此亦各有其妙也。
分讲者,总揽全题二义,字句、名数、术语、譬喻,按类分清,逐一破解。此与释“别”不同之点,即此时重在训诂(xùn gǔ)①考据,彼时重在发挥义理;若论次第,又当先训考而后发挥。
合讲者,即分讲以后,总前三法,从头彻尾贯串一气,如聚多花,以绳穿之,方成其鬘(mán)②焉。
△ 戊二 七例选题
经文固绳以科判,而立名亦有体系,显非率意而为,漫无范畴者也。式采“人名”、“诸法”、“譬喻”,为立名之三原则,或一即立,或合二而成,或三者并揽。故式有七焉,兹(zī )分列出,并举例以明之。
▲ 己一 三单式
“人名单”,如《佛说阿(ā)弥陀经》;“诸法单”,如《大涅槃经》;“譬喻单”,如《璎珞经》等。
▲ 己二 三复式
“人法复”,如《文殊问般若( bō rě智慧)经》;“人喻复”,如《如来狮子吼经》;“法喻复”,如《妙法莲华经》等。
▲ 己三 具足式
“人名”、“诸法”、“譬喻”,三者具备,如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等。
● 丁二 辨体
(第三段视频)
“体”,谓性质,自必辨明,方能演述契理,称为“正说”;倘(tǎng如果)不识此,难免南辕北辙之弊。
惟是“乘”分大小、“法”有权实,浩浩十二部教,辩岂易哉?!
大概大乘典籍,皆以实相为体。实相者,真实之相,非妄有之假相。经云,“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”,故曰“实相无相”。
既云“无相”,何云“实相”?相依于体,妄依于真,必知妄相始悟真体,故又曰“实相无不相”。
小乘典籍,则与此异,然亦不能一概而论,间有大致相同者。若以法印衡之,似较易说,盖大乘惟有一法印,而小乘则是三法印也。
● 丁三 明宗
“宗”,谓所宗之旨,即起修之趋向。喻如旅行,必先知山知水,而后取车取舟,以作依傍。因前已显体,今必起修。修不知宗,则纡曲(yū qǔ迂回曲折)多歧。
第(但)以(因)头绪纷繁,各经异致,兹(zī )略举例,以作参考。如:《阿弥陀经》,以“信愿行”为“宗”;《法华》,以“一乘因果”为“宗”;《金刚般若》,以“观照契理”为“宗”;《楞严》,以“悟明心地”为“宗”等。虽云如是,然注疏各家,见仁见智,亦多分道扬镳(biāo)。
初机学者,宜先守一,采某家之注,暂遵某家之说,深入以后,自不妨左右任取焉。
● 丁四 论用
“用”,谓功效,即所证之果地。前既起修,继必言其成就,方信功不唐捐,经称了义。此在各经虽异其趣,然与“明宗”有因果关系,能明其“宗”,自了其“用”。
仍录前列各经,举其“用”之维何,必也两相对照,可悟其余。如:《阿弥陀经》,则以“往生为用”;《法华》,则以“断疑生信为用”;《金刚般若》,则以“破执为用”;《楞严》,则以“圆满菩提为用”等。
●丁五 判教
“教”,谓大小权实诸乘、显密经律三藏。一切“化法”及一切“化仪”,乘藏虽如烟海,然均有次不紊,故学者当判明“法仪”,知其权实,考据时代,知所先后。
若言“法仪”,则有“藏、通、别、圆、顿、渐、秘密、不定”之分。
若言“时代”,则有《华严》、《阿含》、《方等》、《般若》、《法华》之别。此五时教,且设有喻:一为牛乳,言具全味;二为从乳提酪;三为酪提生酥;四为生酥提熟酥;五为熟酥提醍醐(tí hú从牛奶提取的极品牛奶)。诸法皆玄,固宜遍赞,分期设喻,自具深心,善体善用,庶乎( shù hū几乎)契机。
惟近时判教,多置“法仪”;只考“时代”,此篇从之。为期学者易修、听者易解,非为厌繁喜简,怠(dài轻慢)于演述也。
○ 丙二 其他
演教而论,《华严》自是首屈一指之家,其释经规范,则有“十门”之例:一,教起因缘;二,藏(zàng )教所摄;三,义理分齐;四,教所被(pī同“披”,覆盖)机;五,教体浅深;六,宗趣通局;七,部类品会;八,传译感通;九,总释经题,十,别释文义。分析繁细,似乎难被(pī)初机,故后人演教,属于《华严》部者,为顺本家,自应依述;他宗多畏其繁,甚鲜(xiǎn少)采用,兹(zī 现在)特列举十名,不过俾(bǐ使)知迹相而已。
此外亦有作“纶贯”者、有作“通释”者,此二者有将“五玄”括入者,亦有不括入者,二者之义,等于全经通论。此必于所讲之经,能融会贯通而后可,初机学者,似难作到;纵能作到,而听众程度不齐,是否多数可以领受,亦成问题。如向一足不出里之人,而奢谈华岳之松雪如何崚嶒( líng céng山势高峻重叠)、沧海之烟涛如何汹涌,恐益增其茫然!只有曾游过者,追忆其境,心会神移,始获相契耳。
言忌乎滞,事贵乎通,或浅或深,或详或略,或探玄抉微,或深入显出,宜舍主观,顺于众斯庶矣。
◎ 乙二 译经者
(第四段视频)
“译”,有译文、译语之别,即将甲国之言语文字,翻成乙国之言语文字,文化沟通赖于是,考据真伪赖于是,未可或忽之也。
然一经往往有数种翻译,题且有二名、多名之分,内容组织,自亦方式各异。采讲某译,应以某种为主,不必羼(chàn 错乱)杂其他,恐乱其例,因一文有一文之线索也。
他译他名,倘有必须互相对照之处,不妨略言其概,但忌繁琐,免生喧宾夺主之嫌。
考诸《曲礼》,在古掌此职者,四方各异其名:东方曰“寄”,南方曰“像”,西方曰“狄鞮”( dí dī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人),北方曰“译”。
何以后世统用“译”字?尚须求教通家,或谓汉唐以来,中外文化交流,多在佛经,而输入之地,每从西北,相沿久之,他遂湮(yān埋没)而此独彰矣,然欤(yú)否欤,可存其一说也。
○ 丙一 略史
“译者”一行文字,于人名之上,每冠朝代及其学历,亦有加入其本国之名者。
“朝名”如“曹魏”、“姚秦”、“刘宋”之类;加入其国名者,如“唐于阗(tián)”之类;“学历”即“三藏法师”之类。
“朝名”须考确史系。
“他国”必指出今地。
至于“学历”,不过释明经律论之各质而已。
“译师”大都来自他国,其名更应翻成华言。
最后“译”字,亦得解释,不遗一字,方全其讲。
此文仍如经题,具“通、别义”,三藏法师及译,“通”也;朝国、人名,“别”也。
是乃正文,所必解者;余如译师有奇迹异行,来此或具特别因缘,亦不妨斟酌加入,或起引发观感之功。
○ 丙二 译处
文中所无,似可省略,但为加强信仰,偶徵(zhēng 证明)文献,亦不为赘(zhuì)。如:汉之白马寺,姚秦之西明阁逍遥园,唐之弘福、慈恩两寺等,类是诸大译场,皆照耀乎史乘(shǐ shèng 史书),震掉(zhèn diào 震撼)乎东西,后人饱享法乳,又岂可不思源耶?!
况且帝王护法,下诏国译,其因缘之慈祥、宣传之隆盛,实足彰教幢( chuáng)之庄严,亦可启人心之尊重。
然何以启帝王之崇信,盖亦有由。至若德星垂象,固有赖于天瑞,而取求艰苦,不辞孤笠冲沙(喻玄奘法师艰苦求法),布施殷勤,更忍匹氎(dié细棉布)剖膊(bó上肢),凡此皆出人感。
略附数语,补于此段文末,俾(bǐ使)知国译主因,但为不没(mò)前贤之功,非教(jiāo )加入讲述,妄增繁琐也。
◎ 乙三 经开三分
“三分”者,乃将一经全文,画为三科:曰“序”,曰“正宗”,曰“流通”。
世间典籍,类多有“序”、有“跋”(bá写在文章、画册或书籍后面的文字),或曰“弁言”((biàn yán书籍正文前面的序文) 、“书后”(指写在他人著作后面,对他人著作有所说明或评论)。
梵典之特别,自体具备,不必格外加制也。
然汉魏之间,经文虽具,不过依文次讲,并不分三;迨(dài 等到)晋道安法师,始创“三分”,当时议论哗然(人多声音嘈杂的样子),多讥其非。至唐玄奘法师,传来西土亲光菩萨《佛地经论》,亦分三科,“初,教起因缘分;二,圣教所说分;三,依教奉行分”,名异义同,与此符合,后始遵之,称为“弥天(晋道安法师自称“弥天释道安”。详见《高僧传》)古判”。亦有书载,此法为印土谷隐大师所发明,惟二师谁前谁后、谁作谁述,是否一人而有两名,行次(xíng cì)文献不足,只有待徵(zhēng 证明)于博者。
○ 丙一 序分
经文开端,皆说集会因缘,故名曰“序”。此“序”又分“通、别”之不同。
“通”者为各经之统然,如“六种成就”,经端大都皆用也;“别”者为某一经之特殊状况,不与他经相同也。
“通例”在前,“别例”在次。
“通序”尚有他名,曰“证信”,曰“经后”。
“证信”指“信、闻、时间、说主、地址、听众”等六事,而证此经所由来,皆有根据,非同天降灵文、乩盘鸾笔(乩jī :占卜问疑的一种方法,如“扶乩”。扶乩用沙盘,称“乩盘”。鸾:luán鸟名,古称似凤。“扶乩”又称“扶鸾”。“鸾笔”指扶乩所用的笔)等之涉虚诞(dàn)也。
“经后”谓佛说经之后,将入涅槃,应阿难启请,示此作各经开首之语也。
“别序”亦有他名,曰“发起序”,专为本经缘起之由,亦可谓一经之本序。
盖法不孤起,必有其缘。如“通序”之后,当机启请,或佛鉴(jiàn )机自说,类此诸文皆是也。
此分重要,古德有喻,比人之首,备列五官。观人五官,其智、愚、善、恶可得而知焉。观经“序分”,其大小偏圆亦可得而知焉。
予亦有浅喻:苹婆(苹果)嘉果,具色、香、味三美,“序”如苹婆之色,只见形色,朱翠交妍,椭圆滑润,可知其皮韧肉脆,浆汁丰富;先观“序分”,自可知一经之旨趣也。
○ 丙二 正宗分
不论言语文字,自不能无的(dì 目的)而发,总合一文全体,或一论全段,例皆有主有宾,此必详辨。
“正宗”者,一经主旨系焉,其本法之义理、修持之规范,大抵皆汇其间。故治经者,亦必全力集此,不可轻放一言,使之空过。
古德虽有“食蜜中边皆甜”、“初中竟妙”之语,是言各分有各分之本质,其质亦自各有其精华,意谓各有各妙,非谓此妙可括彼妙耳。若误解此,则宾主失重,珠椟(dú买椟还珠,意指买了装珠的柜子,却把珠还给卖主)无别,岂有所得哉?!
古德有喻,比人之身,备装五脏六腑,此诸器官,为司生之机能,无此命无以寄,人不得生。经无“正宗”,义无以明,法无以立,何道之有哉?!
予之“苹婆三喻”,于此可比其味,须剖(pōu)而食,细嚼微咽(xì jiáo wēi yàn),能解溅齿沁脾(jiàn chǐ qìn pí)之趣,方得浸凉回甘之美,必明“正宗”之旨,方得一经之髓也。
○ 丙三 流通分
经法,旨在利众,非守秘而为自者也,论时间希流传于久远,论空间希通达于十方,必竖穷横遍,众生方得普度,此分故曰“流通”,足徵(zhēng 证明)其重且要也。
各经“流通”之文,虽不同科,大概多系叹经法之功德、表修持之利益,或与他法较量胜劣,或赞本经得未曾有,引人兴感,直下承当。
古德有喻,比人手足,赖其运动,方能遍行天下。经有“流通”,始可普入人心也。
予之“苹婆三喻”,以香而比“流通”,盖此香气,馥郁( fù yù香气浓郁的样子)随风,扑人鼻观,能以引起食欲之感。
而“流通”一分,既广陈功德利益,自易勾牵欣羡(xiàn羡慕)之心,期其齐登康庄,脱离苦津,玩索此处一言,莫非大悲心之流露也!
一经三分,今成定式,而古德判别,起止之处亦不一致,此虽见仁见智之不同,然自各有其至理焉。后学乐(yào)水乐(yào)山,本可从好,果有见地,即夏时殷辂周冕(夏时,即夏历,今之农历。殷 yīn:夏朝,殷周;辂lù:大型木车;冕,祭服之冠。指不同时代的文物制度,可以参采互用。原文出于《论语·卫灵公》),亦不妨互相参采,似不必泥迹自画。惟在学力未充之时,任择一家,或采数家,要当事有所本也。
若昧(mèi暗)此而混淆不分,固属不类,而撇开古人,妄自造作,则如不谙(ān熟悉,精通)尺度,率(shuài)操剪刀,不但不能成衣,且亦损坏吴绫蜀锦(绫líng :有文采的细致丝织品,古代以吴郡出产为最著名。锦jǐn:则以蜀地出产名天下)矣。
◎ 乙四 文体
(第五段视频)
我国典籍,尚乎文藻(wén zǎo)、单行(xíng)、骈语( pián yǔ 四六对偶的语言)、韵文、律句、体派之繁,由来已久,然多一书一体,不杂其他;纵文后有系诗辞之例,亦属偶为。
而佛经内容组织,则别具焉。虽有单行或偈,彻始彻终,文体一贯者。反足少量,大都一经之文,兼备三体;体虽分三,却是一义。不过用三体之文,重叠行(xíng)之耳,此种设施,实具苦心,以众情万殊(wàn shū各不相同),各有所好,求契群机,自必随顺,异其言文,正为各适其适也。
○ 丙一 长行文
“如是我闻”,以至“作礼而去”等一类句法,曰“长行(háng)文”,即单行文体,累成长篇大段者。此类文体,字不拘数,句不限双,亦有字句四六、句分上下者,但不排偶。有时且简单句,视之,则句法前后参差( cēn cī长短、高低不齐的样子);读之,则脉络通体严整。凡此之类,皆称“长行”。
以经论为载道之主干,以文论为体裁之正格,排列次第,“长行”为冠,“颂偈”居次,“密”在其殿(diàn 最后)。
若论发挥义理,“咒”则密而不宣;“偈句”字数有定,意每受限难达;惟有“长行”,天马行空,磬控(磬qìng。驭马的技术,能发能收,比喻操纵自如)纵送,充畅尽致。自应聚精会神,全力注此,寻绎(yì理 )所蕴(yùn),不使有余。善演教者,此必先求贯通,至“颂偈”处,前后义方不乖(bù guāi不守规矩)。
○ 丙二 颂偈
“颂偈”体裁,犹华人之诗歌。华诗近体只限五言、七言,“绝”限四句,“律”限八句,“排律”、“对偶”,则不限数,至古体则一言至八九不等。
佛经“颂偈”,类皆四五七言,“密宗”却多用九言,虽为四句一偈,而义有尽半偈者,有寄一偈者,或一偈有半,或用两偈者,此须详玩(研习),不可泥执定式。
其体又分“孤起”、“重颂(chóng sòng)”等。“孤起”者而自说一事也,“重颂”者义仍长行(háng)也,大抵“孤起”少而“重颂”多,一取熟闻入深,二取泳歌增趣易记也。
○ 丙三 密咒
“咒”在梵曰“陀罗尼”、华曰“真言”,只存其音,不翻其义。
盖“长行(háng)”为显说,“咒”为密说,旨无有二,仅语有殊耳。
云何不翻?固有成例,然亦因咒语特别,翻恐失真。尝闻密宗大德言曰,其闻不尽梵语,六道庶类(shù lèi 万物万类),俱有所收;古德喻如军中密令,只有个中之人了解。讲者遇此,倘能读诵,当依音朗诵一遍;如其不能,声明其由而略去,接讲后文。密不许翻,据何以讲?!
◎ 乙五 科判
此乃辨明文体,揭示章法之学。
“科”者等类也,“判”者分析也,即就全文提其纲领、分其条目,使知井然有次,如观掌纹;喻人身之骨骼脉络,有总有分,总则脊椎大脉,分则百节千络。总摄于分,分统于总,无不枝枝相接、息息相通。短篇若《心经》,巨帙( jù zhì 大部头书籍)若《华严》,各有章次,如绳贯鬘(mán),不论头绪繁简,绝不杂乱支离。
古人谓出言尚须有章,行(xíng)文益重法度。是篇章之有“科判”,犹字句之有“注疏”。质言之(说实在话),“注疏”者,解释字句之工具也;“科判”者,解释篇章之工具也。不明“科判”者,定不达乎章体;不达“章体”者,又安能述文也哉!
惟“科判”功用,大半助于自修,故愈细而愈明、愈疏而愈通,甚至二句、四句,皆立标目。若升座讲经,虽须依之,只宜标写大段,不可全部搬出。
盖讲说之要,贵乎充畅。倘(tǎng)处处停顿,解释段落,势必气不连贯,失去精彩,且过繁琐,听众亦恐少趣生厌也。
○ 丙一 树式喻
析文而绳(标准)科判,固甚复杂,读者辨明次第,亦不简单。实则“科判”条理,本随文段产生,文复而自复,文简而自简,非先有成见,故用复式组织也。
然辨之之法,自有其道。譬如观树,应先从根而寻末,虽枝叶纷繁,不难得其结构。
而树之形若何,聊为说之。在初有根,根生本,或一二,或三四;本各生干(gàn),或多或少;干各生多枝;枝各生多条;条各生多杪(miǎo树枝的末梢);杪各生多叶;叶各有多脉;叶间有多花,花中含多蕊;蕊中复含子。总观浑然一树,分观则各有部位,各个部位皆有所由来,亦皆有所发展,万绪千端,无不连贯,色泽香味,不出一体。
经之题,如树之根也;“序”及“正宗”、“流通”皆本也。每分中之大段,干(gàn)也;中段,枝也;小段,条也;其余繁多节目,杪、叶、脉、花、蕊,子也。明乎此理,始可言树;明乎此理,始可以言文章也。
○ 丙二 代表字
“科判”既如是复杂,欲求清楚,自必有相当设计,方能一目了然。古德采天干(gān)十字作符号,“甲”如树之本;“乙”,树之干(gàn);“丙”,树之枝;“丁”,树之条;“戊”,树之杪;“己”下各字,则叶、脉、花、蕊,子也。间有文理过繁,析之亦愈细,十干之字不足,又提十二支字继之者。标题以高低为率(shuài准则),高者统摄低者;然亦有不分高低,一律平抬者,不可拘也。
“甲”统若干“乙”字,“乙”统若干“丙”字,至被统之若干(gān) “乙、丙”,仅第一之“乙”、“丙”行(háng),标出“乙、丙初”字样,后则只写“二、三”之数字而已。余可类推。
兹(zī )为易了(明白)起见,下举《阿弥陀经》开首“序分”之科判以明之。
甲 序分为二——乙初:通序;乙二:别序
乙初 通序分二——丙初:标法会时处;丙二:引大众同闻,今初
经文“如是我闻……祇树给(jǐ)孤独园”
丙二 引大众同闻分三——丁初:声闻众;丁二:菩萨众;丁三:天人众
丁初 声闻众分三——戊初:明类标数;戊二:表位叹德;戊三:列上首名,今初
经文“与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”
戊二 表位叹德
经文“皆是大阿罗汉,众所知识”
戊三 列上首名
经文“长老舍利弗……如是等诸大弟子”
丁二 菩萨众
经文:“并诸菩萨摩诃萨……与如是等诸大菩萨”
丁三 天人众
经文“及释提桓因(玉皇大帝)等,无量诸天大众俱”
乙二 别序
经文“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……今现在说法”(序分竟)
古德知其复杂,恐费寻绎(xún yì反复探索,推求),亦有将全经“科判”,编为目录,列于卷首者,前后对照,较易清楚矣。
兹仍以上列之“科判”,按古人编目方式,录左以明之。
前随经文列为平抬式,再列目录举高低式。
目录式
甲:序分为二
乙初 通序
丙初 标法会时处
丙二 引大众同闻
丁初 声闻众
戊初 明类标数
戊二 表位叹德
戊三 列上首名
丁二 菩萨众
丁三 天人众
乙二 别序
按以干(gān)支之字,分列高低,则较平抬固已清楚易查,倘采用体系表式,似更醒目。兹(zī )依上列科判,拟举如下:
◎ 乙六 名辞典故
(第六段视频)
佛经内容,取材极繁,观其三藏浩浩,万象森(sēn )罗,机契(qì)九界,有不得不然者也。
因以有疑是哲学者,予释之曰:不尽然也,不过“般若”、“唯识”,同于哲学,抽象超远,涉妙入玄,而有哲学之气分焉。
又有疑是科学者,予释之曰:不尽然也,不过“五明”等学,同于科学,各以对象,统系归纳,而有科学之方法焉。
余若宗教也、伦理也,一芥之微也、尘沙之广也,细无有遗,大无不包而已。
故研读时必分科类,讲述时不宜笼统,于名辞贵溯(sù)本源、典故应考出处。文以载道(文章是用以阐述发扬圣贤道理的),是以称“文字般若”;语以传情,宁不曰“言语般若”耶?言语如不达意,文字亦晦(huì昏暗)精华,文情俱隐,大道无由彰矣。
今借绘事喻之,如画人物,无非顶趾衣冠,集而成者也,任何部分,各有其必须。指爪(zhǐ zhǎo)之微,须眉之细,衣一垂条,冠一折(zhé )线,一笔不到,全幅称疵(cī)。
经中名辞典故,皆是教材。所谓“统体”,初竟皆妙,似蜜中边皆甜,又安可轻此略彼,不与显示也哉?!
惟繁简之机,不妨审时运用,繁能不至于琐(琐碎),简能尽撮(cuō)其要。善巧无碍,是谓“得之”。兹录列大概,聊贡(献)参考。
○ 丙一 术语
“术语”者,学术专门之言也。有“梵术语”及“华术语”之别,不可不察焉。
“梵术语”,如“般若(bō rě)”、“涅槃”、“波罗蜜”、“陀罗尼”、“阿鞞跋致(ā pí bá zhì)”、“菩提萨埵(pú tí sà duǒ)”、“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)”等是也。依“五不翻”例,存音不翻义,然讲时除“密咒”外,皆得释之,但释此语之时,说明不翻取意便佳。
“华术语”,如“真如”、“众生”、“法轮”、“所知障”、“无生法忍”、“不二法门”、“烦恼即菩提”、“诸法因缘生”等是也。必先解其字义,次再释其旨趣,此不专为解释名相,徒增知见,义旨所寄,亦得闻而悟道焉。
尚有“梵华合和之术语”,如“无余涅槃”、“谤法阐提(chǎn tí无善根)”、“莲花曼陀罗”、“诸佛现前三昧”等是也。此类非止术语,凡人名、物名、地名,随处皆见,求其清楚,须先分解而后合释。
大率(shuài 大概)术语之设,不论梵、华,皆为节约费辞费时,而出此法,取其语简义丰,寡以代多也。过此等文,自应探其本解,切忌望文生义,鲁莽从事。前人有释“波罗蜜”为水果者,释“众生”为众多之人、众多之畜者,是皆未肯深求,故遗此笑柄焉。
○ 丙二 名数
“名数”者,多数名相而连贯一名之谓也。如“二力”、“三佛身”、“四无量心”、“五支念诵法”、“六度”、“七觉支”、“八功德水”、“九解脱道”、“十法乘成观”、“二十二品”、“三十三过”、“四十八愿”、“五十三知识”、“六十四梵音”、“七十二威仪”、“八十种随形好”、“九十六种外道”、“百法明门”等,少者二数,多达百条,皆实有其法数,聚而成为一组。非若“三番五次”、“千锤百炼”等之世俗名辞,仅为形容其多也。
此种名数,既含多法,释门大道,于是系(jì关联、牵涉)焉。自应细绎(yì推究)经义,相机相时,或采全讲,抑(yì 压缩)采节讲,并无一定。十数内者,不妨全讲,虽采全讲,详略要权其宜;十数外者,不妨节讲,虽采节讲,宾主勿失其措。纵节讲矣,而预备仍应全知。全讲为正规,契乎理也;节讲为权巧,契乎机也。
再举一例,可明舍从。“十二因缘”不全讲,听者难得要领;“八十种好”若全讲,听者恐畏烦琐矣。
○ 丙三 譬喻
由来玄远(深奥)之旨,费辞难明,中下之根,因喻得解。此为能文章、善言语者,所必取之工具。
而世尊说法,尤多运用此术,不论大小乘经,以及律、论等部,此种方式,随处可见。事最显著,脍炙人口者,《华严》“树王”之喻,《法华》“三车”之文。
凡此之处,大都设喻以毕,再将正文重(chóng)说合对,大类(大概类似)《诗》之“兴”体(乃《诗经》“六义”之一,先言他物,以引起所泳之词。“六义”者:风,雅,颂,赋,比,兴),先言他物,引起泳辞。讲者亦必依之分清,切勿相混;若语先犯下,后即索然(乏味)矣。
亦有两土风俗不同、古今演变之异,间有设喻,似感欠切者,自应详索所以,求其圆解,是又存乎其人,善巧运用者也。
○ 丙四 公案因缘
《法华》“三周”之机,先之以说法,不解;则次之以譬喻,又不解;后即为说“因缘”。然“因缘”万端,当有深深浅浅差等,不应预存成见,生轻忽想。
“公案”即“因缘”,更有所谓“故事”者,总此之类,名异而实同也。或指本事,或系垂迹,必与辨明,方不矛盾。事有他土本洲,自当考其记载(历史记录)。尚多假设寓言,更应分出权实,切勿将虚拟说成实在,亦莫将真实形成虚拟。
涉神奇者,求说以圆之;理难思者,举类消释之。且也风俗习闻、流传古典,当时为免诤(zhèng)论,亦有随顺之语,均应慎审原由,化使理机双契。经说因缘,本期易解,若运用失宜,求通反塞矣。
○ 丙五 修法行事
佛法有解有行、有事有理。“解者”解其理,“行者”行其事。“解理”即明了其法,“行事”即修持其法,所贵事理圆融、行解相应。
古德多解而后行,行而后讲,故言从自心而发,恳切而不泛浮(fàn fú虚浮,不实),诚达他心而通,印深而易感动。如:《药师经》之然(通“燃”)七层灯、悬五色幡(fān旗的一种,旗帜狭长而下垂);《地藏经》之南方作龛(kān供奉佛像、神像的柜橱),请服净水;《十六观经》之观想,“大小止观”之数息等,皆为修法之类。
而《金刚经》之“无住生心”,《弥陀经》之“一心不乱”等,更是功夫问题,亦从“修法”中来也。凡此之处,设无亲身阅历,向人讲说,不免说食数宝(只说不干)。
然在今日,只求将金玉之质、饮食之料,讲解明白,为一冶(yě有销铸镕金之义,即“造就”义)琢之匠、庖厨(páo chú厨房)之丁,虽自饥贫,而未暴殄(bào tiǎn任意毁害浪费)物品,亦云有益与他矣。
他如“布萨”、“浴佛”、“自恣日”、“达磨忌”、“运心供养”、“盂兰盆会”等,又属于“行事”之类。值此固不必详求内容,然亦应略解其事,使人知其梗概(gěng gài大概),自为必不可省者。
○ 丙六 名相
“人名”、“物名”、“地名”,经中所在多有,此等命名,有梵有华,大概梵者居多,以原著为梵文故也。
凡遇“人名”,自应梵文译成华义,而古人命名,非同今人只捡好字,每因有其特事,采以记其实也。如毕陵伽婆蹉(bì líng qié pó cuō)为“余习”,憍(jiāo)梵波提为“牛呞”( niú shī牛吃草反刍),即当附说“余习”、“牛呞”之故,不说则语无着落。其他之身历,固不必多加累赘(zhuì 多余的),以与经文无关,强说则反节外生枝矣。
尝(曾经)见讲者,遇有“人名”,则大讲其前因后果,若述传(zhuàn)谱者然,连篇累牍( lěi dú 喻文辞冗长),渲染热闹,不知喧宾夺主,大是诟病(gòu bìng 耻辱)。
“物名”,华文者,亦有常见、罕见之别。
“常见者”人皆知之,不必絮聒(xù guō唠叨不休);“罕见者”,自必略述体用,人方了然,如“璎珞”(用珠玉缀饰。印度旧俗,凡贵族男女多以珠玉做为颈饰。我国南方各族也以璎珞为饰。也作“缨珞”)、“花环”、“箜篌”(古拨弦乐器,像瑟而较小,有竖式、卧式两种)、“法螺”(螺贝之声远闻,以喻佛之说法广被大众;又螺声勇猛,以表大法之雄猛。又吹螺号三军,以譬说法降魔。见《佛学大辞典》)、“石蜜”(即冰糖)、“醍醐”、“赤珠”(赤真珠,为世间七宝之一)、“砗磲”(为海中大蛤,壳内白皙如玉,盛产于印度,为七宝之一。后世多以白珊瑚或贝壳所制饰器为砗磲)之属是。
梵文者,因此间(指中国)所无,依例不翻。动物如“迦陵频伽”(jiā líng pín qié)、“迦楼罗”(jiā lóu luó),植物如“俱毘陀罗”(jù pí tuó luó)、“波罗奢华”(bō luó shē huá),矿物如“毘楞伽”(pí léng qié)、“甄叔伽”(zhēn shū qié)之属是,要当说明何类,举此地似者以方(比方说明)之。
“地名”多在西域,兼涉他界。他界者无论矣(yǐ)。
但西域者,有仍其梵语者,如“舍卫国”是;有翻为华语者,如“王舍城”是。有一处同传两名者,如“殑伽(jìng qié)河”即恒河是;有古名今易他名者,如“喜马拉雅山”即雪山是。各地之名,古人讲解,多释取义,然可从亦可违也。两名者勿误为两地,改易者须考其今处。
尚有涉神奇者,如狮子国开基世系,须补入古语相传(chuán传说),类(类似)中国先圣有“蛇身琉璃腹”之说,则诤论(zhèng lùn 争论)可避矣。如“阿耨(ā nòu )达众宝庄严”,应解作极其形容,类中国皇宫称“金殿玉阙( yù quē)”之例,则臻(zhēn达到)圆融矣。其余诸名,均可循上所说类推。
○ 丙七 数目
内典数目,极其复杂,有极少者,有极多者,除“十、百、千、万、亿”等,与华相同,可翻华名外,其余之类,则仍梵语。
然梵华合称者,亦所在多有。少者自不可说,然有其名,如梵义华语之“邻虚尘”、梵华合称之“一刹那”;多者至不可说,亦有其名,如梵语之“阿僧祇(ā sēng qí无数)”、梵华合称之“尘点劫”之类。
其中或计“道、里、尺、丈”,或计物质分量,或算时间,或算累积,而各异其名、各有其数,难以备举,兹检常见者列下,只期一隅三反(yī yú sān fǎn ),有文必消而已。如“由旬”( yóu xún)、“俱胝”(jù zhī)、“钵罗”(bō luó )、“拘卢舍”( jū lú shè)、“那由他”(nà yóu tā)、“毘婆娑”(pí pó suō)、“迦利沙波拏”( jiā lì shā bō ná)等类是也。
惟“尺、度、秤、衡”,而其大小轻重;“道、里、时间”,而其长短多少,古今常变,华梵亦殊(shū),固不无二三同处,究以异者居多焉。若不能考其沿革、辨其疑似,强将梵以合今、华以符梵,便是昧于实际,孤陋(形容学识浅薄)武断。如“汉分量”与“今分量”,各有其制,此古今不同之显例;“华道里”与“英道里”,亦有出入,此中外不同之显例。
虽作是言,实则无关宏旨,勿庸獭祭(tǎ jì把鱼像祭祀一样排列在水边供贪食的獭吃。喻抄袭而成的文章)检书,稽古( jī gǔ 考古)考据。不妨梵依梵论、华依华讲,庶(希冀)免一语矛盾,驷马(为古代同驾一辆车,所套的四匹马)难追,不强不知以为知,正为真知之道也。
编后话:
《内典讲座之研究》共分上、下集视频。为方便发心学讲经的仁者学习讲经技巧,还将分十段视频插播在文档里,可点击播放器右下角下载该视频,存在手机里随时随地学习,长时熏修才能获得学习的殊胜效果。
下载视频的方法:鼠标右键点击播放器右下角的“全屏符号”——再点击“讲视频另存为”,即可下载该视频了。
(2022年5月21日编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