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《印光法师文钞》第一册(263)香积会斋僧规约序


 

《印光法师文钞》第一册(263  香积会斋僧规约序

以僧名福田,普利四生九有。斋能助道,均资三乘六和。由福田故,供之则近除饥馑之因,远获应供之果。由助道故,受之则堪修六度之行,用彰三德之身。经所云于食等者,于法亦等。财法二施,等无差别者。此之谓也。钟芳大师,有见于此。遂邀净友若干众,人各出洋若干圆。永存普济库房,略生少息。以备每年腊月二十五,设斋之费。一日持所立规约过予,祈作一序,冀垂永久。且曰,昔维摩居士,以神通力,过上方四十二恒沙佛土,于众香国,香积如来所,乞取香饭。于丈室中,普供大众,以作佛事。令其未得者得,未证者证。芳等愧无如是神力,谨具疏斋,用表微忱。欲与十方三世一切大众,同仗弥陀六八洪愿,共离五浊,咸登九品。永侍普门大士,亲证真实圆通耳。予曰,神通人各本具,香饭娑婆岂无。何须更显神通,高越恒沙,求彼所余,饱此大众,然后为得也。当知此斋,师等以实心备办,大众以虚心纳受。办者受者,各具眼耳鼻舌身意。而眼耳鼻舌身意,当体本空,是何等神通。所办所受,复具色声香味触法。而色声香味触法,直下如幻,是何等香饭。而况根尘既亡,我人岂有。则三轮空寂,一道清净。其为神通也,香饭也。不离当处,任运遍达于十方。不越一念,法尔普熏于三际。即心之幻秽顿消,自性之真净圆显。当念亲见弥陀,临终定蒙摄受。从兹常聆圆音,恒炙休光。当必速满果海,入大涅槃。岂第得三摩地,证真圆通而已哉。由是观之。师等此举,乃与维摩老居士,并镳齐驱,无或轩轾。其为功德,当与十方虚空,同其寿量,非笔墨文字,所能形容者也。如或不识因果,废弛侵没。则昔人以斋僧钱,盖安僧屋者,尚堕火枷地狱。况入私囊,以肥己者乎。殷鉴早悬,各宜洞照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三 序)


注解:

窃(qiè):谦辞,指自己。

堪(kān):能;可以;足以。

冀():希望。

镳(biāo):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(分道扬镳,喻趋向不同)。

轩轾(xuān zhì):车前高后低为“轩”,车前低后高为“轾”,喻指高低轻重。

废弛(fèi chí):荒废懈怠;败坏(朝纲废弛)。

侵没(qīn méi):侵占吞没。

殷鉴(yīn jiàn):泛指可以作为后人鉴戒的往事。亦作“殷监”。 谓中国商朝“殷人”子孙应以“夏”的灭亡为鉴戒。

洞照(dòng zhào):明察;明照。洞,透彻地;清楚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