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陀教育

《印光法师文钞》第一册(028)复永嘉某居士书二(佛经不可妄改;最妙《弥陀要解》)


复永嘉某居士书二(佛经不可妄改;最妙《弥陀要解》)

《弥陀衷论》,若经若论,皆有功于净业行人。亦有启后人妄作排古之端,其过殊非浅浅!当取其闭关专修之法。其所谓自匡庐创建莲宗以来,无一识经义者,其亲证三昧,唯一省一大师。皆其偏见局论,最为轻藐古德。开我慢之道,邀来哲共游,岂非谤法谤僧?而其所以作此说者,实欲露出自己乃亲得圣师真传,实为净宗第一功臣而已。至于指斥紫阁、云栖、蕅益等,适彰其少见少闻,不达如来权实法门,欲以己之一机为准。如古德谓得鸟者网之一目,不可以一目为网;治国者功在一人,不可以一人为国。

王耕心决欲以一目为网、一人为国,发而为论,颇自矜张。犹是少年时空腹高心,不可一世之狂态。谓己掩关二期,亦有所证,断难取信!何以言之?

证三昧人,非不开议论之辩口。但心平气和,唯理是尚。若彼所论,多皆矜己斥人,乃坚白同异辩士之言,非契理契机决定之论也。纵然有功,吾不敢向人赞叹,令其受持流通也。

流通佛法,大非易事。翻译经论,皆非聊尔从事。故译场之中,有主译者、译语者、证义者、润文者,岂敢随自心裁,传布佛经?

王龙舒《大弥陀经》,自宋至明末,人多受持。由云栖以犹有不恰当处,故此后渐就湮没。

魏承贯之学识,不及龙舒,其自任过于龙舒。因人之迹以施功,故易为力。岂承贯超越龙舒之上耶。

莲池尚不流通王本,吾侪何敢流通魏本?以启人妄改佛经之端。及辟佛之流,谓佛经皆后人编造,初非真实从佛国译来者。然此经此论,若真修上士观之,亦有大益。以但取其益,而不染其弊。若下士观之,则未得其益,先受其损。以徒效其改经斥古之愆,不法其直捷专精之行耳。观机设教,对症发药。教不契机,与药不对症等耳。敢以一二可取,而遂普令流通,以贻下士之罪愆乎?

《释群疑论》,光昔曾请得,亦曾看过一遍。以目力不给,不能多看为欠。若论逗机最妙之书,当以《净土十要》为冠。而《弥陀要解》一书,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。自佛说此经以来之注,当推第一。即令古佛再出于世,现广长舌相,重注此经,当亦不能超出其上。况后生浅闻薄解,便欲指斥,冀其超越乎哉?以萤光而较日,多见其不知量也。惜哉王生,何苦如此!澍庵之问书皆能诵,乃他心通耳。本欲详言其旨,以修补藏经无暇,且待异日。(选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卷一 书一)


注解:

匡庐:即江西庐山。

省一:清末僧人。

矜张(jīn zhāng):夸张。矜,自尊;自大。

坚白同异(jiān bái tóng yì):指战国时名家公孙龙的离坚白和惠施的合同异之说。对坚白石这一命题,公孙龙认为是脱离而独立存在的实体,从而夸大了事物之间的差别性而抹杀了其统一性;惠施看到事物间的差异和区别,但以合同异的同一,否定了差别的客观存在。两者都只强调事物的一个方面,而否定其他方面。《荀子·礼论》:礼之理诚深矣,坚白同异之察,入焉而溺。《史记·孟子荀卿列传》:赵亦有公孙龙为坚白同异之辩。

聊尔(liáo ěr):姑且;暂且。

侪(chái):等辈,同类的人。

辟佛(pì fó):斥佛教,驳佛理。辟,排除;驳斥。

贻():遗留;留下。